维 辰
“30分钟车程收费300元,牛背山应该改名‘牛贵山’”“长白山以前自驾还能直接买门票,现在必须门票车票一起买,去天池主峰还要再花80元车票钱”“月牙泉鸣沙山景区开始搞事情,正门隔很远把路封了,让游客去景区东门停车场,到了之后发现要额外买景区摆渡车票”……
针对近期不少游客的吐槽,媒体日前核实发现,四川牛背山、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到检票口的距离,分别约15公里、4.2公里;吉林长白山旅游集散中心到核心景区,则有50分钟左右的车程。如今,国内不少景区的停车地与大门有一定距离,想进景区先掏钱坐摆渡车,几乎成为必选项。
早些年,部分景区将游客接待中心修远一点,初衷是找个更好的位置展示景区形象,同时便于游客管理,摆渡车一开始也是为了方便游客游览。近年来,越来越多景区建起了集景区售票、导游服务、集散换乘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由于选址需要综合考虑交通枢纽、景区位置、城市规划等因素,并不是每个集散中心都紧挨着景区。尤其对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说,将集散中心与景区拉开距离,通过环保车将游客送到景区,利于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和汽车尾气污染排放,不乏合理性。有了集散中心与景区之间的“缓冲地带”,人流量大的景区也可以对旅游车辆进行分流,同时对摆渡车实行科学调度,从而缓解交通压力,提升旅客承载和服务接待能力。
如果是为了解决旅游管理中真实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停车地远无可厚非,摆渡车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只不过,定价要力求科学、规范。像30分钟车程收费300元这样畸高的收费,就算打着各种正确的旗号,把成本过高地强加到游客身上,也是不负责任的。
另一种情况则是,景区先将停车地不合理地建远一些,人为设置困难,再用摆渡车解决伪需求,以达到“圈钱”目的。今年五一小长假和端午假期过后,就有不少关于摆渡车宰客的吐槽。云南昆明石林景区表示,将景区大门与游客中心分设于不同的地点,进入景区必须买票乘坐摆渡车,是因为“景区等级评定审核时要求必须要有间隔距离”,实际上相关管理办法中并没有这个规定,有专家直接指出,“就是为了收摆渡车钱”。
如今,四川牛背山等景区引发舆论关注,本质上也是摆渡车存在必要性、收费合理性受到质疑。在旅游集散中心等已经打造完毕的情况下,改变现状也不难——从调整价格入手,尽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青海茶卡盐湖景区就曾“根据广大游客诉求和解决景区存在的堵点问题”,摒弃摆渡车收费的做法。
变质的摆渡车,根源在于部分景区经营方式粗放、盈利模式单一。不管是泰山等景区推出数字藏品,预计实现上亿元利润,还是故宫文创、文创雪糕等频频“出圈”,都说明扩大景区二次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可挖掘。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不断提高景区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景区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