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刘彦君摄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5月9日,巴蜀大地,暑气渐浓,汛期将至。2025年渠江流域水旱灾害联防联控监测预警联席会议在广安水文中心召开。
达州、巴中、广安同处渠江流域核心区域。2022年3月,三地携手成立“四川省渠江流域水旱灾害联防联控监测预警中心”,从“各自为战”到将渠江流域防汛抗旱下成“一盘棋”。
三年来,联防联控成果斐然。2025年,渠江流域又将如何破解防汛联防联控难题?“过去各管一段,现在共守一江。”渠江流域监测预警中心主任蒋大成介绍,据渠江流域水旱灾害联防联控监测预警中心预测,2025年汛期渠江流域整体呈现“中偏高洪水”态势,部分河段或支流可能发生高洪水。
广安水文中心在渠江流域支流某临时断面模拟进行紧急流量测验
其中,州河罗江站、渠江三汇站流量预计超警戒水位,最高洪水位或出现在7月和9月。面对复杂水情,广安水文中心特别提到,今年汛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局部暴雨频发,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风险较高,需警惕山洪灾害。
对此,各区域需强化“四预”措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深化“四情”研判(雨情、水情、险情、灾情)。达州水文中心提出,将依托卫星遥感、测雨雷达、无人机监测等技术手段,构建“云中雨、落地雨、河中水”全方位监测体系,提升洪水预报精准度;巴中水文中心则计划加密上游站点数据报送频次,为下游争取应急响应时间。
渠江流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关键在于区域协作。这意味着,各中心需打破行政边界,强化信息共享与技术互通。例如,巴中水文中心计划将新建的雷达测雨系统接入流域预警体系,实现降雨数据实时共享;广安水文中心则通过修订超标洪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突发水事件响应能力。此外,会议提出建立“叫应-响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打通防汛“最后一公里”。
应急监测队员正在渠江岸边安设水位雨量应急监测没备
“流域联防联控需以系统性思维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省水文中心副主任惠仕兵强调,既要强化大江大河防洪调度,也要关注中小河流风险;既要保障防洪安全,也要兼顾蓄水保供需求。例如,渠江流域中心计划联合气象、水利等部门,动态推演洪水演进过程,为水库群联合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面对极端天气多发态势,技术创新成为提升防汛能力的关键。各中心将加速推广测雨雷达、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应用,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洪水规律,优化预报模型;利用无人机巡测河道地形,提升应急监测效率。同时,呼吁加强基层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新设备、新方法真正落地见效。
今后,渠江流域水旱灾害联防联控监测预警中心将持续以防为主,做好汛前准备和汛期水文测报。夯实工作基础,提高水文对水资源工作的支撑能力。聚焦自动监测,运用新技术,构建“天空地水工”监测体系,提升“四预”能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水文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