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近日,全球汽车芯片半导体大厂,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NXP)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恩智浦的营收为28.4亿美元,同比下降9%,环比也下降9%。
与此同时,恩智浦还宣布了一项重大人事变动:现任首席执行官CEO库尔特·西弗斯(Kurt Sievers)将于年底退休,由公司原安全互联边缘业务总经理拉斐尔·索托马约尔(Rafael Sotomayor)接任。
相对惨淡的业绩和高层洗牌,叠加过去几个季度恩智浦对外界反复吹风“市场环境非常不确定”的舆论效应,引发了行业震动。财报发布后,恩智浦股价盘后暴跌超7%,市值蒸发约45亿美元。
去年一段时间以来,另一家欧洲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ST)同样十分不佳,背后的共性则是2024年以来全球汽车、工业芯片的市场低迷,处在清库存最困难的阶段。同时,从“缺芯潮”中猛醒过来的主机厂,也正在密谋重新布局自身的供应链调控体系。
2020-2021年疫情期间,芯片工厂停工导致全球短缺,车企恐慌性囤货。但2022年后产能恢复叠加经济下行,车企需求骤降,库存积压严重。2023年全球汽车芯片库存周转周期同比延长30%-50%。就在这个时候,出于对供应链把控的避险考虑,众多车企为规避风险转向“多源采购”,导致原有供应商订单被分散,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
过去十年恩智浦营收状况一览,2022年以来,明显增长态势放缓
除了财务状况之外,最值得观察的则是恩智浦2025年的产品规划方向,以及对自身产品线技术演进路线的判断。
开年以来,恩智浦做出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动作”:3月份宣布斥资3.07亿美元收购美国加州边缘人工智能(AI)芯片初创公司Kinara Inc.,后者专注于为网络边缘的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开发神经处理单元(NPU)。
然后发布了新一代车用S32K5系列MCU,采用了嵌入MRAM新型存储。这是全球汽车行业首款带有嵌入式MRAM的16nm FinFET MCU,S32K5系列采用Arm内核,运行速度达800 MHz,集成与恩智浦S32N汽车处理器共有的以太网交换机内核,还搭载专用的eIQ Neutron神经处理单元(NPU)。横向对比同类竞品来看,S32K5系列几乎把车规MCU的工艺制程拉到了全球范围内非常高的16nm。
对于收购Kinara,恩智浦表示此次收购将帮助其提供“从TinyML到生成式AI的完整且可扩展的AI平台”,而且这一则交易是恩智浦接连发起小型并购的一部分:2月份斥资6.25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软件公司TTTech Auto AG,在此之前,以2.425亿美元收购汽车连接系统制造商Aviva Links Inc.。
把所有的行动穿起来看,就看到一条恩智浦一以贯之的经营逻辑:用边缘侧“AI+”工具为汽车连接器、通信做加持,围绕的依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汽车和工业通信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通信(tele-communication)是贯穿恩智浦汽车、移动、工业和物联网最强有力的抓手。
过去十年来,业界曾间断性传出恩智浦要被三星电子收购的消息,广为人知的是,三星一直觊觎恩智浦在手机行业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车载通信国产替代的难点
无独有偶,也许是受到同行的刺激,另一家欧洲车规芯片大厂英飞凌上个月初也有了重量级的动作——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arvell的汽车以太网业务,获得覆盖100Mbps至10Gbps的全速率技术,客户包括全球前十大车企中的八家,显著提升其在车载通信市场的竞争力,并与恩智浦、博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需求决定市场,车载通信赛道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革,源于“汽车”这一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带动上游芯片、零部件供应商不得不与时俱进。
随着智能驾驶向L3-L4级迈进及智能座舱交互复杂化,车载通信芯片对算力和集成度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芯片设计从功能域向中央计算架构演进,异构融合计算、通信(MCU+NPU+DSP)成为主流(如下图)。
可以预见,车载通信市场正经历技术升级与供应链重塑的双重变革,高性能集成芯片、TSN协议普及及国产替代成为核心驱动力。未来,随着中央计算架构的成熟和5G-V2X技术的商用化,车载通信将进一步向低时延、高可靠、全场景协同的方向演进。
软件定义汽车(SDV)要求通信芯片与计算单元深度融合,考验厂商的全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