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侵扰”,那么在当今社会的舞台上,中国可能依然会陷入封建君主专制的旧框架之中。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更迭无不显示出封建君主制度的顽强稳定特性,其经济基础根植于自然经济的稳固性。虽然封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我调整与更新,但它本质上无法自发地产生出先进的历史动力。虽然明朝时期出现了雇佣劳动的现象,或被称作“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必然限制了其发展的潜力,从而难以真正孕育出成熟的资本主义形态。
要想打破这种周期性的“王朝更替”,就需要借助“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即一些外部的力量介入。实际上,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与英国统治者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尽管坚船利炮成功地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却并未能够如愿以偿地拓展英国的商品市场。实际上,英国的普通商品,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根本无法在中国畅通无阻地流通,反而是通过各种强制手段,销售出成瘾性极强的鸦片,进而赚取了大量的白银。这个历史阶段再次证实了自然经济的持久稳定性。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也逐渐显露出其影响——各国列强为了争夺中国这块“肥肉”,纷纷展开进攻,最终使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式。面对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无尽压迫,中国人民再也无法忍受,开始积极反抗,决心推翻当时的社会上层建筑。经过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的重塑条件也随之变为现实,标志着“社会转型”的完成。
当然,历史不允许“如果”这种假设的存在,“西方列强的侵扰”本质上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追求资本的无限增殖,资本主义的代理人势必会试图开辟殖民地,扩展全球市场,以此来转移国内的矛盾与冲突——例如生产过剩(通过向外倾销商品)以及劳动力过剩(引入更廉价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帝国主义的战争在根本上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必然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