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凌晨,中东的天空被战火撕裂。 以色列国防军以“基甸战车”为代号,对加沙地带发起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F-35隐身战机撕破夜幕,梅卡瓦坦克碾过废墟,3万名以色列士兵如潮水般涌入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这场被以军称为“决定性战役”的行动,不仅标志着巴以冲突的全面升级,更将中东地缘政治推向新的风暴眼。
一、铁甲洪流:以军“基甸战车”行动如何碾碎加沙防线?
1. 空中绞杀:F-35领衔的“地毯式轰炸”
5月16日凌晨3时,以色列空军160余架战机腾空而起。F-15、F-16负责饱和攻击,F-35A隐身战机则如幽灵般穿透防空网,直扑哈马斯核心目标。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以军在首轮空袭中摧毁了80余个军事目标,包括火箭炮发射阵地、无人机蜂巢、地下指挥中枢及弹药库。
“这不是战争,是单方面的屠杀。”一位加沙居民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爆炸声从凌晨持续到天亮,整个城市都在颤抖。” 以军战机投掷的JDAM精确制导炸弹和GBU-39小直径炸弹,将哈马斯苦心经营的地下网络炸成碎片。
2. 地面突击:梅卡瓦坦克群“平推”战术
空袭尚未结束,以军南方司令部下辖的6个机械化步兵旅已从三个方向发起进攻。400余辆梅卡瓦Mk4型主战坦克组成钢铁长龙,2000余辆“雌虎”重型装甲车紧随其后,480门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与“山猫”火箭炮系统则以每分钟8发的射速倾泻弹药。
“我们像推土机一样碾过哈马斯的防线。”一名以军指挥官在战地日志中写道,“他们的反坦克导弹甚至来不及锁定目标,就被炮火覆盖。” 以军此次投入的“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成功拦截了至少20枚哈马斯发射的亚辛-105火箭弹,让梅卡瓦坦克在巷战中如入无人之境。
3. 战略切割:分割包围与“平民南迁”计划
以军此次行动的核心战术是“分割包围”。通过控制萨拉赫丁公路、拜特哈农走廊等交通要道,将加沙地带切割为南北两部分,并迫使北部平民向南部撤离。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统计,仅行动首日就有超过15万巴勒斯坦人被迫逃离家园,其中多数为妇女和儿童。
“以色列的目的是让加沙变成‘无人区’。”一位国际人权组织观察员指出,“他们一边轰炸,一边要求平民撤离,这本质上是集体惩罚。”
二、战略野心:以色列为何执意“彻底消灭哈马斯”?
1. 军事目标:摧毁哈马斯“地下长城”
哈马斯自2005年以色列撤离加沙后,耗时近20年构建了总长超过500公里的地下隧道网络。这些隧道不仅是武器运输通道,更是哈马斯指挥中枢和火箭弹发射阵地。以军此次行动的重点,就是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摧毁这一“地下长城”。
“我们发现了至少12个垂直通风口和3个地下指挥中心。”以军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一张三维隧道模型图,“哈马斯的火箭弹工厂、导弹组装车间、甚至医院地下室都被改造成了军事设施。”
2. 政治目标:永久控制加沙地带
以色列官员私下透露,“基甸战车”行动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消灭哈马斯,更是要彻底控制加沙地带。通过建立“缓冲区”、拆除哈马斯基础设施、扶持亲以政权,以色列试图将加沙变成第二个“约旦河西岸模式”。
“我们不会再让加沙成为恐怖分子的温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议会演讲中宣称,“要么哈马斯放下武器,要么我们消灭他们——没有第三条路。”
3. 地缘博弈:遏制伊朗“抵抗轴心”
哈马斯背后的金主正是伊朗。通过支持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组织,伊朗构建了一条从德黑兰直抵地中海的“抵抗轴心”。以色列此次行动,也是对伊朗的直接警告。
“伊朗的代理人必须付出代价。”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在视察前线时表示,“我们将继续打击任何威胁以色列安全的势力,无论他们藏身何处。”
三、哈马斯困局:从“主动出击”到“绝境求生”
1. 战术失误:高估自身实力,低估以军决心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突袭以色列边境哨所并劫持人质。这一行动虽在短期内震慑了以色列,却也彻底激怒了内塔尼亚胡政府。哈马斯低估了以色列的报复力度,更未料到国际社会对“人质危机”的强烈反应。
“我们以为以色列会像2014年那样,象征性轰炸几天就停火。”一位哈马斯高层在地下掩体中接受采访时坦言,“但这次他们是要把我们连根拔起。”
2. 资源枯竭:武器库存告急,外援通道受阻
据以色列情报部门估计,哈马斯在加沙的火箭弹库存已从战前的3万枚锐减至不足5000枚。更致命的是,埃及对拉法口岸的严格管控,切断了哈马斯从伊朗、叙利亚获取武器的通道。
“我们正在用铁管和化肥自制火箭弹。”一名哈马斯武器工程师无奈表示,“但这些简陋武器根本无法突破以色列的‘铁穹’系统。”
3. 国际孤立:西方支持以色列,阿拉伯国家沉默
与2014年加沙战争不同,此次冲突中,西方国家几乎一边倒支持以色列。美国不仅向以色列提供“铁穹”系统弹药,还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停火决议。阿拉伯国家则因担心与伊朗关系恶化,对哈马斯保持沉默。
“我们成了国际弃儿。”哈马斯发言人阿布·奥拜达在音频讲话中悲叹,“但即使全世界抛弃我们,我们也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四、未来走向:加沙将沦为“无人区”还是“新战场”?
1. 以色列的“加沙方案”:永久驻军与“去军事化”
以军已宣布在加沙北部建立“安全区”,并计划长期驻军。同时,以色列正推动“加沙重建计划”,但条件是哈马斯必须彻底解除武装。这一方案与2005年以色列单方面撤离加沙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以色列战略的重大转变。
2. 哈马斯的“绝地反击”:游击战与城市巷战
尽管处于绝对劣势,哈马斯仍可能转入地下游击战。加沙地带的200万平民既是哈马斯的“人盾”,也是其潜在的兵源。哈马斯已开始培训平民使用简易武器,并威胁将袭击以色列本土目标。
3. 国际社会的“两难困境”:人道主义危机与地缘政治博弈
联合国警告称,加沙地带正面临“史上最严重人道主义危机”。但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以“反恐”为由,拒绝向以色列施压。阿拉伯国家则因内部矛盾和伊朗因素,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五、深层反思:中东火药桶何时能熄灭?
“基甸战车”行动的背后,是巴以冲突长达76年的历史积怨。以色列对安全的执念、巴勒斯坦对独立的渴望、美国对中东的控制欲、伊朗对“抵抗轴心”的野心……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让加沙成为全球最危险的“火药桶”。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次冲突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黎巴嫩真主党已警告将“加入战斗”,也门胡塞武装则用导弹袭击红海商船声援哈马斯。若冲突进一步升级,中东或将陷入全面战争。
结语:
加沙的硝烟仍在弥漫,但和平的曙光却愈发遥远。以色列的“基甸战车”能否碾碎哈马斯?哈马斯的“绝地反击”能否改写命运?国际社会的“袖手旁观”又将付出何种代价?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没有赢家,只有输家——无论是以色列士兵、巴勒斯坦平民,还是整个中东的未来。
上一篇:巴西龟不吃东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