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晚年,在他流放至黄州时写下,完美展现了他即使在贬谪生涯中,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的确,苏轼在人们心中,是继李白之后又一位堪称仙人的伟大人物。他凭借着卓越的才情与文才,创造了无数诗文,成为世人敬仰的文豪。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却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重重曲折和挫折。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看到世态炎凉,苏轼终于在晚年领悟到人生的深刻哲理,并在流放生涯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你认为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呢?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生活的真谛或许是“活着”,而有理想的或许认为是“追求”。但在苏轼这位大文豪眼中,人生的真谛却简单而深刻,只有两个字:“量”和“识”。他早在二十岁出头时就已经看清这一点。那时,年轻的苏轼才刚刚踏入官场,作为一位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才子,他满怀理想、胸怀抱负,早已准备好为国家贡献力量。
在他的年轻时代,苏轼便写下了影响深远的《贾谊论》,其中分析了西汉文人贾谊的命运。贾谊一度被誉为才子,年少时即因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而受人瞩目。然而,贾谊投身官场后,屡遭权臣排挤,最终因遭陷害而被贬谪,英年早逝。千百年来,贾谊的遭遇成为了许多才子身世未显的象征。
然而,苏轼在《贾谊论》中并没有以传统文人的眼光来为贾谊鸣冤,他在其中深刻剖析了贾谊的不足:“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与当时大多数文人的观点截然不同,反映了苏轼独立思考的深度。在他看来,贾谊不仅才华横溢,但由于眼界狭窄、政治识见有限,才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评价,后来成为了他自身命运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也存在类似的局限。
苏轼的前半生,与贾谊的命运不谋而合。年少时才华横溢,声名远扬,苏轼甚至比贾谊更加耀眼。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已是文坛巨擘,而作为父亲的亲传弟子,苏轼从小便受到了极为严谨的教育。自幼在父亲的栽培下,苏轼表现出过人的才情,才十几岁便在乡里小有名气,二十岁时便通过科举考试,得到了欧阳修等人的赏识,顺利进入了朝堂。
刚入官场时,苏轼并没有追求一蹴而就的功名,他的心态一直是随遇而安。初任职务时并不在京城,而是在外地工作,苏轼并未感到失落,反而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未来必定能够获得重用。在外任职期间,苏轼认真工作,尽职尽责,深得当地百姓与同僚的喜爱。但就在他准备回京展现才华时,家中却传来了噩耗——母亲因病去世。因丁母忧,他无法继续留在朝廷上工作,不得不返回家乡守孝。三年的守孝时光,不仅使他错过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也使他在朝中失去了许多机会。
三年后,苏轼回到朝堂,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机会。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再度踏入官场,并通过制科考试夺得了桂冠,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然而,他的官运并未一帆风顺,才五年,父亲也因病去世,苏轼再次请辞守孝,错失了更大的升迁机会。两次的丁忧,使得苏轼几乎与朝堂的权力格局割裂开来,也使得他未能如其他官员那样积累政治资本。
三年的守孝打乱了苏轼的仕途,虽然他在父亲去世后重新回到朝堂,但他的政治道路依然不平坦。在宋神宗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政,苏轼对此持反对意见,并上书批评变法的弊端。王安石以此为借口展开了针对反对派的打压,苏轼因此被贬为杭州通判,接下来几年的官职也都充满了波折。直至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彻底陷入了政治漩涡,最终被彻底边缘化,虽然偶有起色,但再也无法回到朝廷的核心。
回顾自己的一生,苏轼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年轻时所写的《贾谊论》中的那句“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竟成了自己的真实写照。身为一位有志之士,苏轼始终抱有远大志向,却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政治视野。过于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反而错失了与时俱进的机会。虽然他的才华无与伦比,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缺乏足够的“识”也使他多次处于不利境地。
因此,苏轼在晚年深刻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并非单纯的“有志”,而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足够的眼界。正如他所说:“人生的真谛,不过有大量而见识广啊……”
上一篇:平乡的鸡窝在哪里
下一篇:孕妇感冒头疼怎么办最快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