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可以在20分钟内摧毁美国11艘航母!”2025年4月,美国防长赫格赛斯的一席话,像一颗深水炸弹般引爆全球舆论。
然而,这究竟是战略恐吓还是客观事实?若美国真将11艘航母压向西太平洋,中国是否有能力应对?答案早已藏在两国数十年的博弈中。
航母神话的“软肋”
美国航母编队虽号称“海上霸主”,但实际战斗力远非纸面数据那般“无敌”。11艘核动力航母中,常年处于战备状态的仅有6-8艘,其余皆在维修或休整周期中。
即便是2024年南海对峙期间,美军在西太平洋最多也只能部署3个航母战斗群。更致命的是,航母的“命门”早已暴露:其甲板与舰岛一旦受损,即便不沉没也会沦为“海上废铁”。
中国对此心知肚明。从2015年东风-21D亮相阅兵式开始,全球唯一成体系的反舰弹道导弹家族便成为悬在美军头顶的利刃。东风-26射程覆盖4000公里,高超音速弹头以10倍音速俯冲,传统防空系统形同虚设;
东风-17的滑翔弹道更让拦截概率趋近于零。美国海军研究所曾模拟:300枚反舰导弹的饱和打击,足以瘫痪4个航母战斗群。
从“区域拒止”到“体系绞杀”
中国应对航母威胁的策略,绝非“导弹雨”这么简单。2024年10月,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编队首次在南海合体演练,标志着“1+1>2”的作战体系成型。双航母昼夜可出动150架次舰载机,配合055大驱发射的鹰击-21反舰导弹,能将美军航母逼退至1000公里外。
更关键的是,火箭军与海空军已形成“察打一体”闭环:航母舰载机定位目标,东风导弹远程狙杀,轰-6轰炸机补刀,这套组合拳让美军西太平洋防线漏洞百出。
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化战力。中国北斗卫星全天候监控大洋,055驱逐舰的雷达探测距离超450公里,而美军“伯克”级驱逐舰仅180公里。就连美国智库都承认:一旦进入中国岸基导弹射程,航母生存率不足30%。
工业底牌与战略纵深
二战时,美国凭工业实力造出百艘航母;如今,中国造船产能是美国的232倍,055大驱从开工到下水仅需2年,而美军同级的“星座”护卫舰首舰交付已推迟至2029年。
若进入战时状态,中国船厂可年产12艘护卫舰,配合遍布沿海的导弹发射井,形成“海上游击战+陆基火力网”的双重绞杀。
更让美军忌惮的是中国的战略纵深。疫情期间,中国口罩产能从日产百万飙升至1亿只,展现恐怖的工业动员力。
反观美国,红海对峙中“艾森豪威尔”号航母遭也门游击队导弹逼退,暴露出远洋补给的脆弱性。若真将11艘航母压向中国周边,其后勤链条必然被东风-26精准斩断,沦为“漂浮的孤岛”。
美军上将的“20分钟”论调,本质是舆论威慑。正如专家所言:“美国不可能将11艘航母全调往西太平洋,除非爆发世界大战。”中国从不需要“击沉所有航母”,只需让美军明白介入台海或南海的成本远超收益,便足以瓦解其战略意图。
上一篇:跨行转账一般多久到账
下一篇:突击再突击在哪里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