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地曾“名不见经传”的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洛阳龙门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达3.7万人次,接近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迎来2.4万余人次观众;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更是接待了超7.7万人次。
“方寸之间,博古通今”。近年来,随着“文博热”“奔县游”的兴起,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扎堆挤向故宫等高大上博物馆,反而涌向洛阳龙门、安徽楚文化等“非著名”博物馆。这里虽没有镇馆之宝的恢弘,也没有“顶流”IP的光环,但仍能以日均数千甚至上万人次的接待量,在文旅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并成为文旅“新顶流”。可以说,“小而美”的博物馆走红,既是“文博热”的多元表达,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双向奔赴。
与大馆相比,中小博物馆的突围之道在于“精耕细作”。正如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常远霞所说:“我们不做‘百科全书’,只讲好本土故事。”玻璃栈道下的战国瓦砾、楚金币堆砌的“金山”,让千年楚韵变得可触可感;湖南岳阳市博物馆用“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细节展陈,把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故事“掰开揉碎”。这些“小而美”的展馆,如“显微镜”般将宏大历史细化为生动的生活切片。也正是这些中小博物馆扎根一地,并借助“在地性”优势,成了文旅融合的“活招牌”。比如,歙县徽州历史博物馆将许国、鲍尚志等名人故事创编成不同主题的夜游剧本,用数字光影与实景演绎的方式“复活”徽州历史,两年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正如游客感叹的:我们“逛的不只是博物馆,更是一座城的‘精神祠堂’”。
细研当前中小博物馆的“逆袭”,一方面得益于各地细分内容领域,避免“千馆一面”;另一方面注意对体验感的极致打磨,让有兴趣的观众深入了解,沉浸其中,感受专业的魅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如洛阳古墓博物馆凭借“古墓探宝 妙游地宫”项目,让年轻人举着手电筒在地宫中“沉浸式考古”;山西晋商博物院推出的算盘手作、瓦当拓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读懂晋商智慧。这些也印证了观众的需求变迁——他们要的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参与的“文化获得感”。
更值得赞赏的是,一些博物馆主动“破圈”融入生活场景。广东中山龙泉博物馆坐落于同名酒店中,用古灯具展陈为灯饰产业注入文化基因;宁波地质宝藏博物馆与商圈共生,让消费者逛街时就能邂逅亿万年的地球记忆。这种文商旅的有机融合,打破了博物馆“高冷”的刻板印象。
如何让“小而美”博物馆由“走红”变“长红”,仍需多方护航。如,政府通过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破解基层困境;利用开放数字资源,为小馆策展提供“云素材”。同时,还是要守住“以文化人”的初心,拒绝过度商业化,并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深化区域协作,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跨区域文旅线路,才能实现“长红”。
作者: 刘纯银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守梦者在哪里拍的
下一篇:血压高头疼怎么办最快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