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若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古代中国百姓的命运,“苦难”二字最为贴切。
从秦始皇一统江山到太平天国运动,这长达两千年的岁月里,战争、饥荒与王朝更迭如影随形,百姓深陷苦难的泥沼,其悲惨境遇令人痛心疾首。
秦国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十年时间攻灭六国,战争致使约200万人丧生。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随后楚汉争霸,长达7年的战乱,让人口从2900万锐减至750万。这场浩劫,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饿殍遍野。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紧接着进入三国时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大小战役不断,英雄豪杰的传奇背后,是人口的锐减。
东汉末年5500万的人口,到三国时期骤减至约800万,85%的生命消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的诗句正是当时惨状的真实写照。
西晋短暂统一后,八王之乱爆发,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北方胡人趁乱入主中原,五胡乱华时期的到来,让汉人陷入了噩梦。汉人被称为“两脚羊”,随意被胡人宰杀。
后赵皇帝石勒的屠杀,使邺城一地10万人丧生,人肉交易的出现,更是人伦惨剧。东晋初年,全国人口仅剩500万,相较于西汉的6000万,锐减了90%。
隋末唐初,隋炀帝南征北战、开凿运河、三征高句丽,过度消耗民力,致使天下大乱。隋朝开皇之治后恢复至4600万的人口,在战乱后降至2000万。
唐朝统一后,尚未安定,安史之乱爆发,战乱、饥荒、瘟疫接踵而至,人口从5300万降至1700万,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朝时期,蒙古铁骑的屠杀令人胆寒。金朝灭亡时,汴京城80万百姓惨遭屠戮;蒙古攻略四川,使该地区人口从320万锐减至20万。南宋灭亡后,中华大地人口从1.2亿降至6000万,直接减少一半。无数城市化为废墟,百姓的生命如草芥般被践踏。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在四川和中原地区的杀戮,让四川几乎成为鬼域,人口从300万锐减到不足5万。
清军入关后,对汉人的屠杀同样惨烈。扬州十日,80万人口的繁华扬州,在清军的屠戮下沦为鬼城;广州被清军攻陷后,全城百姓几乎被杀尽,骨灰堆积如山,百年后仍可见其痕迹。据估算,仅清军入关的屠杀就导致3000万人死亡。
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同样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清军与太平军在江南、湖广等地相互屠杀,南方大地成为废墟,中国人口从4.3亿减少到3.3亿。战争的残酷,让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
除了战争,饥荒也是古代中国百姓的巨大威胁。秦汉时期,农业技术落后,天灾频发,饥荒屡见不鲜。
公元前2年的全国大旱,导致数百万百姓饿死;汉武帝连年用兵,使民穷财尽,关中地区出现人相食的惨剧。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加上连年干旱,百姓民不聊生,长安街头随处可见饿死的百姓。明清时期,全国性大饥荒更加频繁。
明朝万历年间,北方大饥荒致使山西、陕西、河北等地人相食,太原一地饿死者达90余万。即使在康乾盛世,大饥人相食的记载也贯穿始终。
清朝1876 - 1879年的丁戊奇荒,北方大旱造成950万到13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逃难,而清政府不仅不积极救灾,反而在灾年加税,将百姓推向更深的绝境。
回顾这两千年的历史,从秦灭六国到太平天国,至少有3 - 4亿人在战争和饥荒中失去生命,而实际数字可能远高于此。封建王朝的兴衰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
王朝初建,统治者为稳固江山,会暂时重视百姓;但随着统治稳固,皇权腐化、吏治败坏、土地兼并加剧,天灾人祸不断,百姓承受力达到极限时,便会揭竿而起,战火重燃,百姓又陷入新一轮的苦难,如此周而复始。
在清朝以前,古代中国最长的和平时期仅有17年,即汉成帝永始三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在这期间,全国没有大规模战乱和大范围饥荒,百姓得以过上相对安稳的日子,但这只是罕见的例外,而非常态。
常态是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水旱灾害引发饥荒,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坐在安稳的房子里,享受着丰盛的饭菜,这样的生活也不过才40年左右。
然而,我们不能遗忘历史,因为那些过去的血泪,是先辈们经历的苦难,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当下的和平,避免重蹈覆辙。愿古代中国百姓所经历的苦难轮回,永远成为历史,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