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元帅深感华山战斗的艰难与壮烈,提出拍摄一部关于这场战斗的电影。原本计划的片名为《奇取华山》,但在1953年8月电影拍摄完成后送交中央审查时,朱老总提出将片名改为《智取华山》,更符合影片的主题精神。
那时的中宣部有明确方针:“抓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题材”。与今天一些胡编乱造的所谓“神剧”截然不同,《智取华山》取材自真实的历史人物与战斗经历,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电影的演员多为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部队文艺战士,主演郭允泰更是从11岁开始便投身八路军,可以说是位“老八路”。
对于许多喜爱《智取华山》的观众来说,片中涉及的地理背景和场景常常让人感到困惑。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影片中所呈现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地点。
1949年6月,解放军成功解放西安后,伪保安第六旅的残部及大荔专署的部分职员共约300人逃到了华山,凭借山险地形继续顽抗解放军。为了阻止敌人下山,解放军占据了华山脚下的玉泉院,形成了敌人无法下山而解放军难以上山的局面。正如影片中提到的“自古华山一条路”,上山必须通过一段险峻的路段——千尺幢。这里的“千尺窗”并非电影中出现的窗口形状,而是一个误导观众的情节设定。
围困敌人固然能实施,但电影中并没有详细提到,实际情况是,当时被赶下山的道士曾告知解放军,山上储备了足足一年半的粮食。片中表现的方子乔这一角色,其实是根据当时的保安第六旅旅长韩子佩为原型的。
千尺幢被称作“山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位于西峰壁立千仞的地方,峭壁直立,无路可登。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北峰,那里连接着千尺幢与西峰。韩子佩驻守的西峰,严密防守,使得解放军无法轻易突破。当时的部队作战思路是派出一支七人小分队从北峰侦察上山路线,突袭并非他们的首要任务。
侦察参谋刘明基的原型是刘吉尧,他当时担任大荔军分区路东总队侦察参谋,后任西安警备区副政委。那时,千尺幢与北峰地形险要,各由一个排约30人驻守,剩余两百多人则分散在其他地点守卫。
1949年6月13日,侦察小分队联系到一位名叫王银生的当地山民,他曾经登顶北峰并熟悉山路,带领小分队找到了一条上山的通道。王银生,也就是电影中的“常生林”,抗战期间曾在国民党38军服役,并且参与过与日本军队的战斗。虽然片中常林生的角色是加入解放军后直接参加战斗的,但由于片中未能详细交待他之前在国民党军的经历,部分观众误认为这段经历是虚构的。
王银生后来参加了解放军,曾任华阴县太华区武装部长,并且在1984年去世。电影的拍摄路线几乎完全还原了当年小分队的行进路线,王银生带领侦察员先爬上天井顶部,用绳索将队员们逐一拉上。接下来,队员们必须攀越大约15米高的陡崖,王银生依靠一条石缝成功登顶,并用绳索将其他人一个个吊上来。虽然电影中在这段情节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但总体上并不影响其历史的真实性。
在行进到“老虎口”时,片中的场景也是实景拍摄,那个地方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的山路。智取华山的8位勇士中,杨建东身体较为肥胖,曾在“老虎口”险些被夹住,幸好没有发生悲剧。他们继续下行,越过约500米的崎岖山路,最终到达了北峰的脚下,这里已不再有险关,通往北峰的路变得相对顺畅。
侦察任务完成后,刘吉尧意识到上山不易,下山更难。经过侦查,他们发现北峰守军已经熄灯入睡,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执行偷袭计划。凌晨1时,偷袭成功后,刘吉尧在山上道士的帮助下,成功从千尺幢背后攻占了千尺幢。这一系列动作几乎在同一天中午完成,而在韩子佩反应过来增援时,解放军的增援部队已经通过千尺幢到达了北峰。
影片结尾时,方子乔在西峰的处境已经十分艰难,西峰确实无路可上。而现实中的韩子佩见大势已去,最终选择投降。导演郭维曾计划采访被囚禁的韩子佩,但遗憾的是,他在影片拍摄前半个月就已经被枪决。
影片中描写的智取华山的8位勇士,除了郭允泰等知名演员外,还有几位真实参与战斗的老兵,他们大多在华山战斗结束后平凡地回到了家乡,过着平静的农民生活。他们深藏功与名,无声地为祖国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贡献。孟俊甫是8位勇士中年龄最大的,战斗结束后复员回乡,1970年去世。杨建东则在1954年转业,曾任渭南地区通用机械厂的副科长,1982年去世。路德才则始终保持革命本色,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98年病逝。其他几位勇士,如杨党成、崔朝山和张志发,虽然都在战后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但他们的事迹永载史册,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