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穿越时空,踏入刘邦于沛县起兵时的军帐,定会察觉到一桩颇为奇异之事:
刘邦身旁的一众猛将,皆是操着满口乡音,且目不识丁的 “大老粗”。其中,有操刀宰狗的屠夫,有负责养马驾车的马夫,甚至还有在丧葬场合吹丧打鼓的篾匠。没错,他们皆是刘邦在沛县当 “街溜子” 时,一同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草根人物,却追随一位小小的泗水亭长,一路拼杀,硬生生打下了一片江山,最终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们不仅英勇无畏,还颇具谋略,难道他们皆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可又为何这些天才都齐聚在沛县呢?
在秦末时期,沛县集市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与狗肉香气交织的独特味道。只见樊哙赤裸着上身,那结实的肌肉线条分明,他手起刀落,动作干净利落,尽显屠夫的娴熟技艺……
樊哙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前,以宰狗为业,是沛县集市上的一名屠夫。常言说得好,“仗义每多屠狗辈”,用这句话来形容樊哙,实在是再贴切不过。樊哙的狗肉生意颇为红火,而彼时在街头游手好闲的刘邦,时常光顾他的摊位,赊账吃肉。
公元前 209 年,刘邦因私自放走刑徒,遭到秦廷的通缉,无奈之下,只好逃至芒砀山中躲避。在这风声鹤唳的危急时刻,愿意追随他的人寥寥无几,而樊哙却始终坚定不移地陪伴在刘邦左右,这份仗义之情,着实令人动容。
山中生活条件艰苦,缺衣少食。樊哙凭借自己打猎的本领,为刘邦提供食物,确保他不至于挨饿受冻。虽说樊哙外形粗犷,与张飞、李逵般勇猛彪悍,作战风格也尽显豪迈,符合人们对 “莽将” 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他是一位粗中有细、智勇双全的将领。
就拿鸿门宴来说,刘邦在这场宴会上可谓命悬一线。张良瞅准时机,出帐找来樊哙。樊哙听闻后,毫不犹豫,立即手持剑盾,强行闯入营帐。
一进营帐,他便先以气势震慑众人,只见他凝视项羽,双目圆睁,眼眶几乎都要瞪裂,头发根根竖起,那夸张的姿态,实则是一场高超的情绪表演。紧接着,他言辞犀利地质问项羽,话语逻辑清晰,说得头头是道,竟让项羽一时之间无言以对,陷入沉默。
正是樊哙这果敢的一闯,以及项羽的这一愣神,为刘邦争取到了宝贵的时机。刘邦借此借口去上厕所,从而成功逃离了鸿门宴这一险地。
刘邦进入咸阳后,被宫中的奢华景象所迷惑,沉迷于享乐之中。樊哙见状,直言进谏:“沛公是想要夺取天下,还是只想做个富家翁?这些奢华之物,皆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源,沛公留着它们又有何用!希望沛公尽快返回霸上,切不可久留宫中!”
樊哙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深知此地不宜久留,毕竟项羽的大部队即将赶到,若不及时撤离,必将大祸临头。甚至,刘邦临走时想顺手带走几瓶美酒,都被樊哙坚决拦住。
不禁让人疑惑,一个屠夫为何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和想法?或许是因为他平日里常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市井生活中,逐渐培养出了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智慧。
夏侯婴原本是沛县马房里负责掌管养马驾车的马夫。那时,每次他驾车送完人后,途经沛县泗水亭,总会去找刘邦聊天。这一聊,往往就是大半天,两人相谈甚欢,难舍难分。
有一次,两人在嬉闹过程中,刘邦不小心弄伤了夏侯婴。此事被人告发至官府,按照秦朝律法,这是要从严惩处的。
在公堂上,县令声色俱厉地质问夏侯婴:“是不是刘邦伤了你?” 夏侯婴却坚定地摇头否认:“是小人自己不小心摔倒弄伤的。” 县令再三逼问,夏侯婴始终坚守口供,未曾改口。后来,夏侯婴的证词被推翻,他因此遭受了数百下鞭笞,被关押了一年多,但刘邦却因此免受处罚。
夏侯婴的驾车技术堪称一绝,倘若放在现代,必定是顶尖的赛车手。彭城之战中,刘邦军队大败,落荒而逃,楚军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关键时刻,夏侯婴驾驶着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如行平地,凭借精湛的驾车技艺,多次成功甩开追兵。
在逃亡途中,夏侯婴遇到了刘邦的一双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和鲁元公主。他想都没想,立刻将孩子们拉上马车。然而,刘邦却觉得两个孩子会拖累马车的速度,几次将他们踢下车去。
每次都是夏侯婴不顾刘邦的阻拦,又把孩子们重新抱上车,气得刘邦甚至动了杀心。夏侯婴不仅驾车技术高超,而且十分沉着冷静。他先让马车缓缓前行,待两个被吓坏的孩子紧紧抱住他后,才挥动马鞭,快马加鞭地赶路。
即便在如此惊险的情形下,他依然成功摆脱了楚军的追击,带着众人逃出险境,由此可见夏侯婴驾车技术之精湛。
夏侯婴将养马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对马匹的习性了如指掌,深知马匹的极限所在,何时该全力冲锋,何时又该稍作休整,心中都有明确的判断。同时,他还独具慧眼,能够识得 “千里马”。
韩信最初只是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并未得到重用。正是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后,发现他谈吐不凡,第一个将韩信举荐给萧何,这才成就了 “兵仙” 韩信的传奇人生。
在沛县东郊的丧礼上,哀伤婉转的箫声萦绕四周。吹奏之人便是周勃,他本是一名篾匠,平日里以编筐织席为生,遇到有丧事时,便靠吹箫赚取一些额外收入。乡里人都夸赞,“巧手周” 编织的竹器,用上十年都不会损坏;“哭箫周” 吹奏的曲子,能让听者肝肠寸断。
谁能想到,这个在丧礼上吹箫的人,日后竟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还成为了汉朝的丞相呢?但细细想来,却也并非毫无缘由。常年见证生死的人,往往对局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最懂得审时度势;而靠手艺吃饭的匠人,在解决问题时,向来注重实效。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周勃因功被封为绛侯。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在刘邦去世之后。当时,吕氏家族专权,朝廷局势岌岌可危。
周勃凭借一己之力,成功铲除吕氏势力,恢复刘氏江山。他先是佯装顺从吕后,以此取得吕后的信任,从而掌握兵权。待吕后去世,时机成熟之时,他联合陈平,一夜之间便将诸吕势力尽数铲除。
当群臣对于该拥立谁为皇帝犹豫不决时,又是周勃力排众议,坚决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即位后,开创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局面。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后来更是平定七国之乱,延续了周家将门的传奇。一门两代名将,其起点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吹丧篾匠。
那么,不禁要问,这些出身草根的人为何能够成为国家栋梁呢?难道真的是天生如此吗?
首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行家里手。
樊哙宰狗时讲究 “快准狠”,这种特质转移到战场上,便化作了勇猛果敢的战斗风格;夏侯婴对马匹习性的深入了解,使他在骑兵作战方面,比旁人更能把握其中的精髓;周勃编竹器时的严谨态度,以及吹奏丧曲时所展现出的感染力,培养了他精准把握战机与洞察人心的高超能力。
其次,刘邦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这位同样出身底层的领袖,深谙 “用人如器” 的道理。
他不会因为樊哙身上满是油腥,就轻视他的过人胆识;不会因为夏侯婴只是个马夫,就忽视他的聪明才智;更不会因为周勃从事吹丧的营生,就觉得他难登大雅之堂。在刘邦眼中,才能并无贵贱之分,英雄不问出身来历。
正所谓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历史的狂风呼啸而起时,沛县那群曾经一起喝酒吃肉的草根朋友,纷纷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天赋,如同 “站在风口起飞的猪”,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