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内,夜色幽深,青灯微弱闪烁,映照着宫墙内的静谧。康熙静坐在书案前,脑海中浮现出往昔种种岁月的画面。这些年来,大清帝国在他的英明治理下,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而此刻他的心中却难掩那份孤独与苦涩。曾经最深爱的女子早已离世,只能在梦中与她相会;他疼爱的儿子对他冷淡疏远,父子情感如同陌路;那忠心耿耿侍奉他三十三年的臣子,最终竟然心怀叛逆。想到这些,康熙不禁长叹一声,感慨万千。
他心中所怀念的那位重臣,正是索额图。顺治帝早逝,年仅八岁的康熙继位,朝中托付了四位重臣辅佐——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中,年长的索尼在六年后去世,鳌拜与苏克萨哈则水火不容,频繁争斗,遏必隆则居于中立。索尼死后,权力真空加剧了鳌拜的嚣张,他不经康熙批准,以皇帝名义矫诏,将苏克萨哈定罪处死,权臣当道,皇帝沦为傀儡的局面似乎再度上演。
幸而,胸怀大志且博览群书的康熙,早已读过许多历史名将的故事,如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北周权臣宇文护等,他仿佛预见了自己将面对的命运,虽不甘心却无奈年幼软弱,难敌老练的鳌拜。直到索额图的出现,给了他逆转局势的希望。1669年,年仅十五岁的康熙选中体魄强健的索尼之子索额图为贴身侍卫,也为日后推翻鳌拜布局。
索额图为康熙献计:“政治斗争难以取胜,不如先生擒权臣,其他问题后续解决。”康熙采纳了这个直截了当的建议,以棋局为名请鳌拜入宫,当鳌拜放松警惕时,康熙一声令下,侍卫们蜂拥而上,尽管鳌拜素有“满州第一勇士”之称,也难敌众寡悬殊,终被捕获。清剿鳌拜残余势力后,康熙正式开始了亲政生涯。
康熙没有忘记索额图的功劳,迅速提升其官职。次年,内阁恢复设立,索额图成为内阁大学士,得以参与朝政议事。两年后,他更被封为“太子太保”。短短三年,索额图从一个贴身侍卫跃升为“仅次于皇帝”的权臣,这与他协助康熙除鳌拜功不可没。
升迁之后,索额图并未辜负重托,积极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便是参与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满清入关之初,因内忧未定,无暇应对沙俄东扩的威胁。待内部稳定,康熙决定处理与沙俄的边境纠纷。1689年9月7日,双方代表在尼布楚正式谈判,索额图作为满清代表与俄方的戈洛文共同签署了中俄首个边界条约,标志着清朝外交的重大开端。此举有效维护了东北边疆的安宁,索额图由此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康熙对他的外交能力十分满意,索额图的权势达到巅峰,朝中尊称他为“索相”。
然而,这位表面忠诚且才干出众的大臣,最终却遭到了宗人府的圈禁,命运急转直下。主要原因在于政治立场的分歧,特别是在处理“三藩”问题上,索额图与康熙的态度并不一致,这成为他仕途上的巨大隐患。除去鳌拜后,康熙开始着手解决三藩、河务、漕运三大难题。三藩问题尤为棘手,因为这牵涉到权力的剥夺,而非简单事务。
康熙看见三位藩王势力膨胀,想方设法削弱他们。康熙曾在屋内石柱上刻下“撤藩”二字,以激励自己。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以年老为由请求回辽东“养老”,康熙借此机会批准,意图撤藩。耿精忠与吴三桂亦上书请求撤藩,然而吴三桂权势最大,朝堂震动。朝中意见分成两派,以索额图和纳兰明珠为首的对立势力。明珠是康熙朝另一位重要大臣,也是纳兰性德的父亲。两人多次争执,形成朝中制衡,康熙对此表示欢迎。
但撤藩问题上,索额图坚持认为吴三桂在试探皇权,撤藩恐引发叛乱,他激烈主张:“请诛倡言诸臣,以谢三桂。”意思是杀掉支持撤藩的官员,以示警告。明珠则坚定支持撤藩。康熙坚定立场,公开表示:“欲迁徙吴三桂者朕之意也,他人何涉?”(想撤藩是朕的决定,别人无关)。索额图听后大为惧怕,心知自己站错了队。
事后吴三桂果然起兵叛乱,国家局势紧张。索额图并未幸灾乐祸,而是忧国忧民,积极献策,帮助皇帝稳定局势。康熙病时,仍亲自下令奏章送交索额图,显示其依然信任。然随后朋党争斗激烈,明珠因立场正确步步高升,索额图则陷入困境。两人争斗也随着皇太子胤礽和皇长子胤禔的争位斗争逐渐升级。
胤礽是康熙与正妻所生,身份尊贵;胤禔虽为长子,却是妃子所出。明珠是胤禔舅舅,暗中支持皇长子派系,成为“长子党”核心。索额图则是胤礽的外叔祖父,支持太子派系。两位权臣又开始拉帮结派,谋求未来更大权势。康熙对此极为反感,曾在乾清门召见索额图,口头警告,但索额图并未放在心上,自恃外戚身份,继续与明珠针锋相对。
明珠以“轻财好施”笼络人心,朋党之争日益激烈。京师发生地震,左都御史魏象枢借机弹劾索额图,称其贪污结党,天降异象为警示。康熙随即赐“节制谨度”四字警告索额图,意在提醒其对权力金钱需克制,行事谨慎。索额图意识到形势严峻,闭门反思近一年,翌年八月以病辞官,期望皇帝挽留。
然而康熙回应冷淡,一面褒奖,一面让其去内大臣处上朝,显示疏远。索额图心知不妙,仕途陷入谷底。因偏袒弟弟,康熙更是撤除其主要官职,索额图遭遇人生低谷。外界无人看好他,然而三年后,他竟能东山再起,任领侍卫内大臣,仕途再度翻盘。
索额图复出后,纳兰明珠已被革职,权力一把抓,行事更加放肆。他规定太子所穿衣服均为黄色,出巡时地方官需先朝见皇帝再朝见太子,礼仪过于奢华。康熙对此颇有微词,但索额图置若罔闻。追随者纷纷效仿,甚至礼部尚书沙穆哈为了讨好太子,主张太子的拜褥如皇帝一般放殿内,康熙坚持放殿外。内务府低级官员私下与太子密谈,康熙警觉有人暗中操控。
为制衡索额图,康熙重新启用明珠,但索额图未察觉危机,依然步步进取。康熙四十一年德州事件,成为索额图命运转折点。太子胤礽随康熙出巡,病倒德州,康熙派索额图前去照顾,实为暗中观察两人关系。索额图应当避嫌,却仍亲近太子。太子傲慢自负,常惹事端,父子关系疏远,令康熙忧心忡忡。
康熙此时心中所想,一是索额图误导太子,二是担忧太子图谋废自己,令索额图取而代之。事态最终爆发,康熙四十二年五月,索额图被侍卫逮捕,严厉诏书发布,判其死罪。索额图被囚宗人府,七月初遭处决,两个儿子也被诛灭。其党羽多被杀戮、流放,家族遭到彻底清算。一个从巅峰走向毁灭的仕途传奇,就此落下帷幕。
上一篇:原创 温网:郑钦文为何惜败西尼亚科娃?原因是在这里了
下一篇:金龟子象征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