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大丈夫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千古名言,曾为无数人所敬仰,意味着坚守自己的一生一世的名字与身份。然而,历史上总有一些人物,为了更伟大的理想和事业,不得不暂时放下个人的坚持,做出令人意外的选择。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抗日岁月里,黄定基便是其中一位为民族大义,甘愿改名换姓的英雄。
黄定基,原名黄定成,福建上杭人,1913年出生。少年时的黄定成并未展现出何等特殊的才华,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学做篾匠来维持生计。命运似乎对他并不宽容,但他天生有着一股不甘平凡的气概。1929年7月,红四军进驻他的家乡,发起农民运动。年轻的黄定成,目睹了时局动荡,心中顿生革命的火种,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赤卫队与共青团,随后毅然报名参军,决心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红军中,黄定成凭借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坚毅,在无数次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脱颖而出。上级也很快注意到这个年轻的革命战士,觉得他是不可多得的革命人才。1930年,黄定成被送入红军军政学校学习,毕业后,被调至红12军34师101团担任连长。不久之后,他又调入少共国际师担任连长。在这期间,他率领全连官兵奋勇杀敌,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荣获了红军“特级杀敌英雄”的称号。
长征途中,黄定成调至红一师三团,先后担任连长和代营长,在艰苦卓绝的行军过程中,他表现得英勇顽强,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正当抗战全面爆发时,他正在红军大学接受培训。然而,战局的变化让他无法再继续待在学校,他很快加入了直属八路军总部的教导师干部队,赴山西参与抗日。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国共合作开始进入新的阶段。阎锡山在第二战区成立了山西青年决死队,旨在借此集中力量,抗击日军。为了打破国共双方的隔阂,八路军决定秘密派遣党员加入“决死队”,以便更好地协作作战。黄定成,这位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战士,遂被总政治部派往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3总队工作。在这个关键时刻,组织考虑到黄定成曾是红军的营长,若不更改身份,很容易暴露他的真实身份,因此决定让他化名“贾定基”,以便深入敌后,开展抗日工作。
就这样,“贾定基”这个名字出现在了山西、太行、太岳等地,成为了日伪军最忌惮的名字之一。黄定基不仅在战斗中屡次取得辉煌胜利,而且还在多个关键战役中担任重要职务,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粉碎“十二月政变”、百团大战、襄垣战役、黄崖洞保卫战等一系列大小战斗中,他带领部队击败了日军,消灭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先后担任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随营军政干部学校、决7团等多个职务,并且在不断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
抗战胜利后,黄定基向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第129师领导递交了恢复黄定成原名的请求报告。报告中,他恳请组织恢复他的姓名,毕竟“贾定基”这个名字虽然威震敌胆,却也在无形中带来了许多困扰。阅毕报告,刘伯承司令员仔细思考后,表示:“贾定基”在抗日战场上已声名赫赫,深得部队和人民的认可,改回原名势必对部队的士气与知名度产生影响。因此,刘司令员同意黄定基恢复姓氏,但对于名字的更改则没有同意,最终他恢复了“黄定基”的姓名。
此后,黄定基继续在革命岗位上奋力拼搏。他先后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8纵23旅旅长、太岳军区8纵23旅旅长、4纵12旅旅长等多个重要职务。特别是在解放临汾战役中,他带领部队完成了两次坑道爆破的艰难攻坚任务,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决定性基础,因此,他的部队也被授予了“光荣的临汾旅”称号,黄定基本人更是得以亲赴天安门,参加了开国大典。
然而,生活的重担与长期战斗带来的过度劳累,最终让这位英雄倒下。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强度的作战状态,黄定基的健康状况日渐堪忧,肝病复发并恶化。1951年9月21日,黄定基在重庆因病逝世,年仅38岁。这个曾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年轻将军,最终未能享受太多的安宁岁月。
黄定基的一生,堪称英雄的缩影。他从一个贫苦的乡村少年,到成为抗日战争中的英勇将领,最终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虽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一段传奇。
下一篇:马刺是什么 它有什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