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付费购买乘车服务,首先是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和措施
列车长时间滞留,车内高温闷热,男子砸窗通风……连日来,K1373次客车滞留东孝站一事,持续引发热议。
对此,广铁长沙客运段7月5日发布情况说明,讲述了事发时车站仅有3名行车工作人员当班,以及给乘客分发矿泉水,将各车厢乘务间、厕所、洗脸间、车厢内80余个能够开窗通气的气窗全部打开等措施。同时表示,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这一情况说明,基本上呈现了当时的现场情况,以及“砸窗”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整个处理过程。透过情况说明,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有限的人力下,当时列车工作人员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不过,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的关键点就在于,车内环境到底闷热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紧急情况?
虽然环境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闷热环境的感受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理感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耐热能力比较弱。所以,到底什么是紧急情况的临界点,很难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这就依赖现场工作人员去做主观判断。
从情况说明中可以看到,有一位50多岁女性已经出现了头晕症状;现场视频也显示,乘客们满头大汗,工作人员的后背也基本汗湿;再加上长时间的等待……这些或许就是为什么有乘客“敢于”做出砸窗举动的诱因。
当然,破窗并不是唯一的,或者说最后的措施了。比如,车门还未开启。按理说,从紧急程度来判断,也应该先是打开车门通风后,如果乘客们还是感到不适,最后才是进行破窗处理。
或许,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列车工作人员在广泛询问乘客的感受之后,商议决定打开车门通风,降低车内的闷热程度,想必也能够得到乘客的理解。当然,工作人员之所以对打开车门或破窗持谨慎态度,是因为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有些旅客可能擅自下车造成其他安全事故。
这并非随意揣测,情况说明便指出,客车滞留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事发时为夜晚、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可能存在旅客下车摔伤人身安全风险。当两种风险发生冲突,列车工作人员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守一点的方案。
这件事情反映出,应急的场景往往是复杂的,也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更加灵活地掌握,结合实际情况和应急对象的需求,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
从结果来看,这次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损失可能就是那块玻璃,但留下的启示价值并不小。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可能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
乘客付费购买乘车服务,首先是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他们的感受和意见,应该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和措施。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翟礼
编辑 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