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17日,邓仕均率领志愿军187师559团,紧随大部队悄悄渡过鸭绿江,开始了赴朝作战的征途。第二天,他与师长同行,乘车勘察前方的地形,却不幸遭遇敌军的空袭。轰炸突然袭来,邓仕均所乘坐的车辆当场坠入山沟,车上的另外两名战友立刻牺牲,而邓仕均和警卫员均重伤倒地。由于伤势过重,邓仕均被迫留在后方养伤。回忆起这段往事,邓仕均的警卫员陈明月曾说,他时刻心系着559团,伤痛几乎没有能让他稍作休息,他最挂念的依然是前线的战斗。
得知第五次战役打响后,559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邓仕均毫不犹豫地放下尚未痊愈的伤势,强烈要求陈明月带他赶回部队。终于回到了559团,邓仕均立刻投身新一轮的战斗中。师长指示他带领部队进行深度迂回,作战行动中,他与警卫员和司号员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线。战斗行进不久,559团便遭到了美军一个多团兵力的猛烈攻击。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邓仕均带领全团指战员,凭借有限的武器装备,顽强地抗击了美军六次冲锋。纵使伤痕累累,他们依旧坚持战斗,直至敌人疲惫不堪。
这场血战中,我军歼灭了超过200名敌人,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邓仕均率领的559团坚守阵地多个小时,最终直到深夜12点才分批撤离。在撤退时,邓仕均严格命令先确保全团战士的安全撤离,自己则留下最后撤退。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一发敌军炮弹突然落在了他的身边,爆炸声轰然响起。弹片四散飞溅,邓仕均的左大腿瞬间中弹,鲜血迅速涌出。警卫员赶紧冲到他身旁,正准备包扎伤口时,又一发炮弹紧随其后,落在了他们身旁。
这次爆炸中的弹片击中了邓仕均的头部,警卫员尚未来得及反应,邓仕均便当场壮烈牺牲,年仅35岁。警卫员痛哭失声,抱着邓团长的遗体,却再也无法唤醒他那颗为了祖国奉献的心。在悲痛中,警卫员迅速组织人手,将邓仕均的遗体从前线带回。途中,他们遇到了政工负责人刘波,警卫员向他报告邓仕均牺牲的噩耗,刘波也感到异常沉痛。他坚定地命令一定要将邓团长的遗体送回,并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暂时将遗体掩埋在一个安全地方,做好标记,以便日后安葬。
最后,邓仕均的遗体被埋葬在洪川江岸边的一处开阔地,附近没有过多的战斗痕迹。187师的师长徐信得知邓团长的牺牲后,悲伤无比,整个人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而远在国内的毛泽东,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下令志愿军总部:“无论付出任何代价,一定要将‘701’的遗体抢回来。”
毛泽东的命令震动了整个志愿军总部,并迅速转交给了徐信。徐信在布置任务时严肃说道:“如果抢不回邓团长的遗体,自己要小心脑袋!”在那个年代,志愿军在异国他乡牺牲的英烈不计其数,大约有20万战士长眠在朝鲜土地上,但毛泽东唯独针对邓仕均发出了如此严令,令许多人感到疑惑与不解。直到后来,人们才逐渐明白,邓仕均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正是因为他为国家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邓仕均生于1916年,四川苍溪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生活艰难,但他始终怀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932年,年仅17岁的邓仕均加入了红军,并在三年后的组织考察中因为勇敢作战、思想进步而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贫寒出身的孩子,邓仕均从未放弃过坚持与奋斗,他的骨子里流淌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自参军以来,邓仕均先后参加了100多次战斗,屡次冲锋在前,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勇猛的作战表现,他从一名班长成长为主力团的团长。在这期间,他不畏生死,曾12次负伤,并连续9次立下赫赫战功。正因如此,他曾多次获得“特等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成为众多战士心中的楷模。邓仕均不仅是勇敢的战士,还是一位吃苦耐劳的模范,他屡次被评为“生产模范”和“工作模范”。
在1940年的磨河滩车站阻击战中,邓仕均亲自率领第1连前往敌军增援的必经之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成功带领部队突围,并因此一战成名。无论是对抗日军,还是后来的朝鲜战场,邓仕均始终以身许国,不畏艰难困苦。正是这样的英雄气概,成就了他为国捐躯的英勇传奇。
邓仕均在异国他乡壮烈牺牲,他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毛泽东特意下令抢回邓团长的遗体,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英烈的崇高敬意,也显示出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虽然邓仕均的遗体未能如愿归国,但他不朽的精神与丰功伟绩,早已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下一篇:arm怎么读 arm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