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白天在剧团的排练,汕尾市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演员余海平匆忙赶回家中,这里还有另一场演出等着他。吃过晚饭,他熟练地在房间支起直播设备,戴上耳麦,开启了与戏迷的云互动。《同窗记》《八仙拜寿》《仙姬送子》等经典曲目在他的直播间轮番上演,有在外地工作的汕尾人留言:“‘啊咿嗳’的乡音太亲切了,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在村口看戏的日子。”
在旁人眼里,今年40多岁的余海平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能人:微信公众号兴起时,他曾运营过“10万+”的文章;进入短视频时代,他又玩起了直播、拍剪视频,热衷于在不同的平台推广白字戏。过去的两个月,他直播了十来场,高峰期一场有几千人观看。
余海平已经发布700多个作品。
自媒体的兴起,让基层演员在更大的舞台“被看见”,也开辟了文艺院团的经营新赛道。6月30日,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等19家广东各级文艺院团正式签约加入“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探索与平台合作,勇闯线上舞台。近年来,广东文艺院团在线上推广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又普遍面临着怎样的难点?如何更好地利用线上平台助力文艺作品“破圈”?记者就此展开观察。
直播+短视频
稀有剧种增添新“玩法”
白字戏是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地方传统戏剧,属于汕尾市三大稀有剧种之一,在当地广受欢迎,但省外演出机会较少。大约从2020年起,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的演员们尝试把戏台“搬进”直播间,余海平便是其中之一。凭着常年下乡演出积累的人气,余海平的直播间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
余海平发现,家喻户晓的传统白字曲片段,配合清晰音频或现场视频,往往能触动观众的情怀,带来不错的播放量与互动率。“自媒体最直接的价值是曝光与反馈。算法将戏曲内容精准推给潜在受众,观众也会留言点歌、分享观演体验,帮我们锁定观众期待。”余海平告诉记者,随着线上“声量”的提升,剧团也陆续接到多地文化机构和校园的演出邀请,还有深圳商家发来商演邀请,拓宽了剧团的演出版图。
直播带来的打赏也补贴了剧团和演员的收入。据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白字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佩锦介绍,2024年,剧团线上直播300多场演出,吸引上百万省内外网友观看。“高峰时候,有些演员一个月甚至能拿到上万元的打赏收入。”
除了玩直播,创作短视频也是主流玩法之一。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负责人、“90后”演员陈嘉明从2017年底开始玩自媒体,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条视频——一个戏曲变装秀,就一下收获了300多万的浏览量。
陈嘉明(右)在拍摄短视频
“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还有许多人在评论区留言,鼓励学戏曲的年轻人。”此后,陈嘉明开始尝试拍不同风格的作品,例如台前幕后或者个人生活vlog,也会跟风玩一些热点话题,比如“跟着哪吒跳舞”等。目前,他已发布了300多个作品,收获了6万多粉丝。
陈嘉明认为,在短视频平台,最重要的是用最惊艳、简短的戏曲镜头,快速地抓住受众。“我不会上传一出戏或是很长的表演片段,短视频前5秒必须抓住人们的眼球。这是一张‘入场券’,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年轻人吸引过来之后,再慢慢让他们了解戏曲的文化底蕴。”
自媒体也给他带来了不少意外之喜。“演出的机会多了,参与跨界交流的机会也多了。许多人知道了广东有西秦戏这一稀有剧种,也知道了西秦戏还有这么一位年轻人在传承、推广。”陈嘉明言语间颇为自豪。
种种迹象表明,线上平台正成为包括稀有剧种在内的传统戏曲的“第二舞台”。据抖音2024年6月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该平台上有871场稀有剧种直播,累计吸引498万网友观看,平均每场直播观看人次近6000人。而据《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截至2024年6月,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类项目在快手平台的覆盖率达到了97.4%,粉丝过万的戏曲剧团账号有将近300个,这些非遗创作者过去一年的直播收看量总计超过了370亿次。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燕认为,直播、短视频创作等线上玩法,正让传统演艺行业从单一的线下渠道向“线下+线上”双线传播模式转变。线上平台拉近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为文艺院团拓宽了收入渠道,增加了“新票房”,激发院团持续创新。
矩阵运营+细节捕捉
文艺院团“破圈”有妙招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观察发现,目前,大部分广东文艺院团不仅有院团官方账号,还鼓励演员开设个人账号,形成账号矩阵,多角度宣传推广作品。通过评论区回复、弹幕互动、举办线上活动等方式,与观众互动,增强粉丝黏性,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反馈,以便更好地改进作品。
以广州歌舞剧院为例,除了院团官方账号外,许多演员和运营人员都建立了自媒体账号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及时查收市场反馈并进行运营调整。其中,首席舞蹈演员依力凡拥有全平台粉丝7万多,他不仅通过自媒体分享剧目演出感受,还会发布生活、随舞小片段,让观众了解演员舞台之外的风采。
一个文艺作品能否“出圈”,除了作品本身质素之外,线上宣推也至关重要。能否在线上平台“戳中”大多数的观众,是作品推广的关键。
去年底,广州歌舞剧院重磅推出岭南题材舞剧《英歌》,在社交平台上掀起“英歌热潮”。在《英歌》剧组官方视频号上,点赞量最高的是一条“麒麟谢幕”的视频。短短16秒的视频,披露了剧中麒麟舞的幕后花絮:演员会根据不同场景,为趴着的“麒麟”设计平稳或激烈的呼吸动作。该视频赢得超过5万点赞,许多观众大呼“震撼”“连呼吸都不放过”。
该剧总编导钱鑫坦言,团队在整个舞剧中融入了很多巧思,麒麟舞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确实没想到,‘爆’的是麒麟。网友和观众的喜好,是一个不可控且神奇的事情。”
舞剧《英歌》的官方账号上,麒麟谢幕的视频获得超5万点赞
广州歌舞剧院相关负责人认为,短视频为剧目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样式。线上发布的视频,通过捕捉、放大演出中的细节,浓缩作品精华,吸引“路人粉”的关注,并转化为剧目粉丝,进而吸引其走进剧场欣赏作品。据悉,#舞剧英歌#相关话题播放量三个月内破亿,“麒麟谢幕”更是火爆出圈,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2000万。
尽管这些探索初见成效,但文艺院团的线上破局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首要难题就是专业运营团队的缺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刘学俊指出,国家艺术院团受人员编制和经费的制约,普遍缺乏专业新媒体运营团队支撑,导致线上直播效果和影响力不足。吴佩锦坦言,以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为例,线上宣推主要是演员自发行为,因人力资源的制约,难以从剧团层面形成合力。
此外,是否能针对小屏设计独特的内容和互动,也将直接影响线上推广的效果。对此,抖音在“艺播计划—抖音直播院团专项”活动中,组织专家对广东文艺团体进行了直播技巧的培训和分享。潘燕认为,当下演员的自我锤炼不应该只适配线下演出,更需适应线上传播。“直播不是简单地把线下表演搬到线上,而是应该打造一条线上演出内容生产线,为线上舞台生产优质内容产品。”
罗丽则建议,院团可以与平台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利用平台提供的流量资源和扶持政策推广作品,还可以与其他院团、演员跨界联动,扩大影响力。此外,除了直播打赏、线下演出引流外,还可尝试线上票务销售,与文旅部门合作,结合地方旅游资源,推出文旅项目,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南方+记者 徐子茗 张思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徐子茗;张思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