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东极岛》的电影成了舆论焦点。有人称它是“中国版《敦刻尔克》”,也有人质疑“为何要翻旧账”;有人欢呼“终于有人敢拍这段历史”,也有人冷嘲“日本人会承认吗”。但当你真正翻开1942年的历史档案,才会明白:这不仅是中日之间的恩怨,更是一场关于人性、良知与民族脊梁的拷问。
1942年9月,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货轮从香港出发,船上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这些战俘本应被送往日本做劳工,但日军为了掩盖罪行,竟未在船上悬挂任何战俘标识——这直接违反了《日内瓦公约》。更讽刺的是,这艘船最终被美军潜艇误判为日军运输船,一枚鱼雷击中了它的侧舷。
按理说,战俘船遇险,日军应立即展开救援。但现实是:他们不仅封锁消息,还用木条钉死进水舱门,甚至用帆布密封,试图让战俘随船沉没。当有战俘逃生时,日军直接开枪扫射;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还计划屠杀目睹一切的东极岛渔民,彻底抹去这场罪行的痕迹。
但日军没想到的是,200多位普通渔民顶着风暴,驾着小渔船冲向了这片“死亡海域”。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凿开船舱,用血肉之躯挡住日军的子弹,最终救回了384条生命。这些渔民可能一辈子没离开过渔村,甚至不识字,但在那一刻,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性之光”——没有计算得失,没有考虑后果,只是觉得“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历史,过去很少被提及。英国战俘的回忆录里,对渔民的拯救只有寥寥几笔;日本方面的档案,则对“里斯本丸”事件只字不提;甚至在中国,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听说“东极岛渔民救英军”的故事。直到近年来,幸存者后代和历史研究者不断挖掘,这段历史才逐渐浮出水面。而电影《东极岛》,正是第一次用影像的方式,将这段“被遗忘的拯救”搬上大银幕。
为什么这部电影让日本人“如坐针毡”?因为它戳中了日本右翼势力的软肋——他们至今拒绝承认侵略罪行,甚至篡改教科书,试图让下一代“忘记”历史。
而《东极岛》恰恰撕开了他们的遮羞布:日军当年为何要屠杀战俘?为何要封锁消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国际法,害怕被追责。而今天,日本政府依然对这段历史装聋作哑,甚至拒绝向幸存者道歉——这种态度,与电影中“钉死舱门、开枪扫射”的日军,何其相似?
更关键的是,这部电影打破了“中日对抗”的叙事框架。过去的抗日题材电影,主角多是中国军民对抗日军;但《东极岛》里,中国渔民拯救的是英军战俘。这证明了中国不仅是受害者,更是人道主义的践行者——在日军试图掩盖罪行、屠杀无辜时,是中国渔民用生命守护了人性的底线。这种叙事,让日本右翼无法再用“受害者”身份自居,也无法再用“中日恩怨”来模糊焦点。
有人问:“80年前的事了,何必揪着不放?”但历史从不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时”。德国总理勃兰特1970年在华沙跪地道歉时,距离二战结束已过去25年;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立时,种族隔离制度已终结多年。
但日本至今连“承认罪行”的勇气都没有——他们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把“里斯本丸”事件描述为“美军误击的悲剧”,绝口不提日军的封锁与屠杀。如果我们选择“忘记”,就是对历史的背叛,对英雄的侮辱,对未来的不负责。
历史从不是“别人的事”——它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东极岛的渔民划着小船冲向死亡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勇气,更是我们自己:那个从未向邪恶低头的民族,那个永远记得来时路的国家。
电影《东极岛》定档8月8日,这不是偶然。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纪念日,而8月8日,正是提醒我们:在胜利到来前,中国人经历了多少苦难,又付出了多少牺牲。我们不需要“手撕鬼子”的夸张,也不需要神剧的狗血——我们只需要平静地讲述一个事实:80年前,一群中国人用生命拯救了另一群人;80年后,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这段历史?
要宣扬要支持,《东极岛》不仅赞扬了中国精神,更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个英勇身份,中国是为世界和平做出突出贡献的,未来依旧会!跟着中国走,只会和平安定有肉吃,那些亲美的,想想巴以冲突吧!
等待电影《东极岛》上映,看见前辈的热血和中国姿态!
上一篇:特朗普关税函为何“漏掉”欧盟
下一篇:苯酚能被氧化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