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领路人,袁世凯的孙女,为何会为美国造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世界历史上首枚原子弹,蘑菇云如同一位恶魔的使者,迅速在广岛的天空中升腾。这一爆炸不仅迫使日本投降,也彻底改变了全球的军事格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一重要的科学成就背后,居然有一位中国女性科学家的身影——吴健雄。作为美国原子弹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她为这项革命性的科研成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在她去世后,吴健雄在墓碑上亲自刻下了“一个永远中国人”的字样。那么,这位身处异国的华人女性为何要做出这样的表述呢?她的一生又经历了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吴健雄的名字一提起,许多人可能会下意识地想到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形象,但实际上,她是一位气质优雅、智慧非凡的女性。她不仅因其科学成就而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她的成就也与居里夫人不相上下。吴健雄对中国物理学界,尤其是在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吴健雄于1912年5月31日诞生在苏州市太仓的浏河镇。那是一个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时代,重男轻女的观念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吴健雄的家族也未能免俗。尽管如此,她的父亲吴忠义却与时代格格不入,他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对于女儿的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吴健雄从七岁开始就进入学校学习,凭借着父亲的支持,她与兄弟们一道接受了平等的教育。她的表现一直优秀,甚至在许多方面远远超出了她的兄弟们。吴健雄的父亲清楚地意识到女儿的潜力,他鼓励她追求更高的学术梦想。1927年,吴健雄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院毕业,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她的未来可能就此定格于讲台之上,但她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她。他鼓励她继续深造,并支持她做出决定,转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当吴健雄进入南京大学时,面临着文理科的选择。她从小就对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天生对数学充满了热情。在数学系的学习中,她很快显示出过人的天赋,而正值物理学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革命时代。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伦琴、汤姆逊等伟大科学家的学说深深地吸引了她,激发了她追求更高科学研究的热情。第二年,吴健雄便决定转入物理系,开始了她的物理学研究生涯。
1934年,吴健雄从大学毕业后,回到浙江大学担任助教。然而,彼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尚处于落后状态,无法满足她渴望拓展知识的需求。1936年,吴健雄毅然决定前往美国深造。她在美国开始了新的学术旅程,很快便凭借她卓越的物理学才华被赋予了重大的研究任务。1938年,在导师赛格瑞的引领下,吴健雄进入了当时世界上还未被广泛探讨的领域——原子核物理学研究。她与赛格瑞于1939年共同开展核裂变产品的研究,并为美国曼哈顿计划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持。
1944年3月,吴健雄应邀参加哥伦比亚曼哈顿研究所的“替代性合金材料”项目,承担了在铀浓缩和气化过程中,协助设计设备以监控放射性物质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她与利奥·雷恩沃特小组的合作,成为了曼哈顿计划中的关键环节。由于汉福德区的核反应堆出现故障,曼哈顿计划一度停滞不前,正是在此时,赛格瑞想起了吴健雄曾在伯克利实验室进行的氙的放射性同位素实验。
到1944年,吴健雄已成为美国曼哈顿计划中唯一一位华裔女物理学家。在那个时刻,她的贡献至关重要,缺少她的参与,核武器的研发是否能顺利推进,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自那时起,吴健雄在美国物理学界的地位逐渐变得举足轻重。然而,即便身处美国,吴健雄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祖国。她虽已成为美国的公民,但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依旧牢牢地扎根在她的心中。
1964年,吴健雄凭借卓越的成就荣获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康士托克奖”。1975年,她被选为美国物理学协会的会长,成为该协会成立76年来的首位女性会长。此外,吴健雄还在世界上15所著名高校获得荣誉博士学位,被誉为“物理学的女王”。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学术足迹。然而,吴健雄在美国深耕学术事业的同时,始终未曾忘记自己的故土。
1973年,吴健雄与丈夫一同回到故乡,重返已经离开多年的祖国。她在明德学校捐赠了25万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笔捐赠不仅是她对祖国的深情表达,也是她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期望与支持。吴健雄深知,科学并没有国界,但她对于自己祖国的那份热爱与忠诚,却无可抹去。在她的墓碑上,那一句“一个永远中国人”深刻地表达了她一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向世人昭示着无论身处何方,她始终是那个深爱自己祖国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