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福建沿海的军事活动显著增加,这一切的激发源于赖清德所提出的“两岸互不隶属”的言论。许多观察者对此表示关注,困惑于为何此时明明有三艘航空母舰在准备,却依旧没有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
实际情况复杂得多,远非表面所见那样简单。美军的舰艇常年在这一海域内巡逻,十几年前的一次导弹试射事件中,美军的反应相当直接和果断:两艘航空母舰迅速驶入台湾海峡,意图昭然若揭。
他们的战略目标显而易见,某位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官员私底下坦言,台湾在对抗中国大陆的棋局中算得上是最佳棋子。因此,美军的各种行动始终未曾停歇。最近,便向台湾运送了66架先进的F-16V战斗机,此外,他们在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地逐步建立新的军事基地。这些动作的布局,无疑是在台湾海峡周围掀起了一场高水平的战略博弈。
然而,地理条件却是无法忽视的硬伤。台湾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东风导弹往返不过7分钟的时间。美国第七舰队的指挥官在上个月承认,若真在台海爆发冲突,美军的后勤保障可能在三周内便会捉襟见肘。
至于大陆方面的策略,似乎呈现出一种高压下的动态管理状态。解放军的航空母舰在台湾周边进行演练,无人机每日在空中巡逻,火箭军的导弹随时保持待命状态。然而,尽管如此,解放军的演习依然有克制的原则。即便赖清德上个月召开安全会议,提出了所谓的17条应对措施,其演习的战机与军舰依旧没有突破海峡中线。
这种压力立刻回响在岛内,台湾军事雷达站的紧张感不断升高,渔民出海时偶尔一个电话都可能被当作导弹警报。与此对应的是,生活成本飙升,薪资却没有跟上步伐,仅仅在今年,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就有超过200名工程师选择离职。
经济问题成为另一个棘手的难题。去年,返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意外增长了18%。在苏州的工业园区,台湾企业已经超过了六千家。
日常生活的联系也愈发紧密。金门地区早已开始依赖福建提供的自来水,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
当前,岛内还面临着电力不足的危机,甚至开始探讨是否重新启动停运的核电站。与此同时,就在福建一水之隔的地方,风力发电的数量已多到自己都用不完。当台湾民众意识到即使再先进的美国武器,也无法解决家中频频停电的问题时,或许他们的看法会悄然发生变化。
而战争结束后的治理问题,将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挑战。有关于伊拉克的教训触目。当一个地区被占领后的治理,远比战争本身要困难得多。岛上有两千三百万人口的管理,负担更是巨大。
去年的民意调查显示,岛上近四成的年轻人对于统一并无意愿。即便战争获胜,后续同样要面对社会治安的问题、以及教科书中有关“台独”思想的内容,受损的发电厂和通信基站的重建也需投入大量资金。
大陆经济同样无法承受如此戏剧性的变故。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刚取代房地产,成为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在这个关键时期爆发战争,无异于给新引擎浇下了一盆冷水。
因此,真正感到焦虑的,或许并非我们,自美国军火商所传出的消息显示,他们的生产线已停滞了整整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