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有一位网友说:什么见到领导要一溜烟的小跑过去、什么敲领导房门要把握好力度、走路要注意不要发出声音、说话之前要再三掂量,不该说的一个字都别说,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一件都不想干,我讨厌虚伪,我就喜欢做我自己,该干嘛干嘛,该说啥说啥,该怼谁怼谁,会不会很难?
严格来讲,这些不算是形式主义的表现,而是体制内的一些基本礼仪,以及人情世故。
当下,有不少人比较讨厌人情世故,特别是有的年轻人,不想社交,不愿工作,只想自己独来独往、网来网往,这可能吗?不可能。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有不少的确就是在人情世故中做文章,甚至发展到厚黑学、权术等,这当然很不好,但谁又能轻易摆脱得了。
红楼梦中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如,即便是个性鲜明、清高的林黛玉,初入贾府,就已经懂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从接她的几个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就揣测出外祖母家必不凡;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便知是外祖母,急忙拜见。不少职场菜鸟在进入职场的前几个月,在电梯里碰到老总连个招呼都不打。
还有,发现很多事情跟家里不一样,也聪明地先去个性化——“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所以说,初到一个单位,有些事情还得要“入乡随俗”,一个单位有一个单位的规矩。
至于形式主义,当然可以抵制,但恐怕也得考虑有些后果,特别是领导直接交代的事项,以及难以准确分辩的形式主义事项。
因为,什么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实也没有十分明确、精确的标准。
就拿开会来说,这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的工作方式。有些工作和事项就是要通过会议予以贯彻落实的,有的会议是必须要开的,是应该要开的。
但是,什么是应该开?什么又是不应该开?其实也没有一个完全客观性的标准。包括限定会议的数量,以及一些地方出台的无会月、无会周,为什么也难以落实?就是因为开会的应该与不应该,缺乏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
再如,也一直在强调,减负担,不是减工作,不是减责任。那么,工作和责任怎么落实?有的还得靠督查、检查、考核、问责来推动,而且一旦引起高度重视,往往力度会很大,基层同样面临很大压力,压力算不算负担?
何况,每个人的认识标准、判断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承担主责主业任务的人来说,那些非主责主业的事务,就觉得是形式主义。
可是往往开展督查检查考核的人,有的又可能是非主责主业岗位,甚至还是一些外单位外领域的人,常常被基层称之为“外行检查内行”。但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事就是主责主业,他们的标准就是标准,你又怎么办?
所以说,一方面要求不得刻意留痕,从而减轻基层负担;另一方面,那些来督查检查考核的人,他们可不这么看,他们要看的就是台账资料,就是要有留痕。否则,就是问题,说不定还要问责追责。
那你说,这留痕,究竟是形式主义?还是正常工作?谁来对留痕是“正常”还是“刻意”作出评判?当然就看谁来检查考核问责了!
因此,工作首先要踏踏实实,多干实事。但也得遵循规则、惯例,包括有些可能觉得无奈、无力的事情或惯例,该做也得做,心态一定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