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朽名声的帝王不在少数,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屹立于岁月之中,成为后世评价和传颂的对象。无论他们是怎样的形象,都深深烙印在历史的篇章里,令人难以忘怀。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金子再纯也有瑕疵,人再优秀也难免有缺陷。即使是那些伟大的帝王,也免不了有他们的短板。对此,毛主席的总结颇为精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如这句话所言,历史终究是过去,未来才是我们需要创造的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应全力以赴,为自己争取成为当代的风流人物。
尽管如此,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些帝王,即使存在不足,依旧让无数人心服口服。秦始皇实现了大一统的梦想,汉武帝开疆拓土,建立了广袤的版图;唐太宗李世民缔造了辉煌盛世,宋太祖结束了纷乱局面,成吉思汗则将马蹄声传至欧洲大陆。若要将他们相互比较,难有定论,因为各人优劣不同,不能简单以一人的长处来衡量他人的不足。
但若论及心狠手辣,唐太宗李世民当属其中翘楚,毕竟他手染亲兄弟的鲜血。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他黄袍加身,成为皇帝。若非其登基后施展宏图伟业,他或许只能被后人评为昏庸无道。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立朝后,理应由其嫡长子李建成继承皇位。李建成对弟弟李世民极为忌惮,原因不仅在于李世民武艺高强,更在于他麾下文臣武将皆才华横溢,威望日增。为除去李世民,李建成甚至设下鸿门宴,在李世民的酒杯中下了剧毒。可令人震惊的是,李世民并未因此丧命,这背后隐藏的真相至今扑朔迷离。
古代皇位继承有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一般由皇后所生的长子担任太子,享有继承权。这里“嫡”字尤为关键。以汉高祖刘邦为例,他与寡妇曹氏生的长子刘肥虽为长子,却为庶子,失去了继承资格;而由皇后吕雉所生的次子刘盈,才是真正的嫡长子,得以继承帝位。
唐太宗李世民既非李渊的长子,更非嫡长子,因此按照规矩本无缘皇位,除非嫡长子李建成先行去世。李建成并非外界想象的软弱之人,自李渊起兵起,他便奋勇当先,先后攻克西河、霍邑、潼关、长安、山东等重要军事据点,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李渊称帝后,正式册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明确传达皇位继承的意志,警示其他人不可干预。
在李建成主理朝政之时,李世民则多在外征战,随着时间推移,李世民在军中的声望日渐高涨,李建成对此愈发忌惮。为稳固地位,李建成设下鸿门宴邀请李世民及弟弟李元吉同席,实则暗藏杀机——李世民的酒杯早被下毒。
李建成与李元吉合谋毒杀李世民,这一事实并非后人杜撰,而有《旧唐书》明确记载:“(李建成)与元吉谋行鸩毒,引太宗入宫夜宴,既而太宗心中暴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狼狈扶还西宫,高祖幸第问疾,因敕建成:秦王素不能饮,更勿夜聚。”简而言之,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毒杀李世民,李世民饮毒后剧痛吐血,被淮安王搀扶回府,李渊得知后慰问儿子,同时责令李建成不要夜晚聚饮。
显然,事后李渊未严惩李建成,或许他根本不相信李世民中毒,只认为李世民不善饮酒过度所致。若李建成并未下毒,李世民有可能故意装病,以此借机指责李建成,谋求支持。最终,李渊仅作口头警告,未再追究。
尽管李渊不信李世民中毒,但并不排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确实用毒,只是剂量不足。史料称李建成性格仁厚,或许他只是想警告李世民,而非置其于死地。关于李世民中毒未死的疑点,我们暂且放一放,继续探讨毒药究竟是谁所下。
按照史书记载,毒药应出自李建成与李元吉之手,但从逻辑推断,李建成作为太子且受父亲支持,不太可能在自家府邸公然行凶,给李渊留下把柄。反倒是李元吉嫌疑更大,他若成功下毒,不仅能除去李世民,还能嫁祸于李建成,从而谋求皇位。或许由于慌乱计量失误,毒药未能致命。
若事件属实,李建成应会怀恨李元吉,但史料显示两人关系依旧亲密,直到玄武门之变被李世民联手斩杀。排除各种不可能,真相往往藏在最不被怀疑之处——如果李世民真喝了毒酒,那么极可能是他自导自演。此举既能保命,又能借此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提升自己登基的合法性。
李渊对李建成的宠爱,使得李世民的这场计谋未能奏效。面对父亲的袒护,李世民毫不留情,最终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完成了皇权的交替,开启了自己的帝王生涯。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