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年后, AIC牌照再迎扩容。7月16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元发起设立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随着邮储银行入局,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正式集结了六大国有银行。与此同时,年内已有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3家银行AIC获批筹建,我国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扩容至9家。
时隔8年,AIC迎来了哪些角色的变化?银行为何跑步进场?AIC为地方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下面为你带来解读。
角色转换
从化债“手术刀”到创新“点火者”
AIC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创新产物。
2016年,面对不良暴露周期中出现的潜在不良资产,国务院一纸《市场化债转股指导意见》催生了AIC。
2017年,工银投资、农银投资、中银资产、建信投资、交银投资等五大AIC应运而生,它们由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资设立,总规模达5869.90亿元。
这五支“特种部队”,核心使命是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为供给侧改革“去杠杆”攻坚提供金融工具。
所谓“市场化债转股”,是将企业难以偿还的债务转为股权,既化解银行坏账,又为企业赢得喘息时间。
此时AIC被定位为化解债务风险的“手术刀”。
举例而言,工银投资曾推动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债转股项目,其通过收购债权实施债转股,将原八钢公司信用转为宝武集团信用,避免了企业破产形成即期巨额损失,实现了以时间换空间、本金无损失风险化解。
2020年2月,黄浦江畔的临港新片区迎来政策破冰:AIC首次获准开展“不以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投资。
在近年金融支持科创的政策浪潮中,AIC股权投资业务扩容成为其中关键落子。
这把化债的“手术刀”开始尝试新角色——创新的“点火者”。
从单纯的债转股实施机构,AIC转变为商业银行间接开展股权投资的重要通道,业务范围实质性扩展:一方面,股权投资打开银行直投的空间,为银行服务科创企业开辟了新路径。
另一方面,AIC作为银行体系与社会资本的桥梁,可有效吸引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等长期资金入局,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服务科创。
2024年9月,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投资比例持续拓宽。“地域扩容”,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从上海扩大至18个城市。“资金松绑”,AIC表内股权投资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由4%提高至10%。
试点范围内的18个城市无一例外具备经济实力较强、科技企业数量较多、研发投入量较大、股权投资活跃等条件,由此也可以看出政策希望AIC推动科技金融的意图。
2025年3月,支持政策再度加码:试点城市拓宽至18个城市所在省份;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设立AIC公司;支持保险资金投资。
股权投资试点的两次“扩围”,释放出政策鼓励和支持的积极信号。
银行系AIC公司加速入局,股权投资市场再添活水,正在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金融力量。
扩容元年
集齐大行 “全家福”到股份行“破冰”
2025年成为中国AIC的“扩容元年”。
7月16日,邮储银行宣布出资100亿元设立中邮投资,六大国有行AIC终成“全家福”。
从公告可以看出邮储银行的踌躇满志。邮储银行表示,设立AIC是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而在5月7日,兴业银行获批准筹建兴银投资,成为首家由股份行持牌的AIC,成为我国第六家金融AIC。
次日,中信银行公告,拟出资100亿元人民币设立全资子公司信银金投,招商银行公告,拟出资人民币150亿元,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华福证券分析师徐亮表示,AIC行业扩容进入加速阶段。
至此,九大银行AIC会师于科创战场。
为何银行纷纷入局AIC?
对于银行集团而言,AIC在整体业务版图中占比较小。2024年五大AIC对五大行净利润、总资产平均贡献率仅1.4%、0.3%。
但在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浪潮下,AIC有望成为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突破的关键抓手。
当前,科技企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征,与银行传统信贷风险偏好存在显著差异。
AIC的股权投资业务能够帮助银行突破传统信贷业务边界,打开银行支持科创新路径,涉足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潜力领域。
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传统存贷业务的利润空间不断收窄,银行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综合化转型。AIC可以帮助银行触达传统信贷以外的客群,撬动存贷款、中间业务等服务。
华泰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沈娟认为,AIC在银行业集团中的定位已不再仅限于成立初期的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子公司,而是银行集团参与股权投资的综合业务牌照,涵盖以市场化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投资(主业)和不以市场化债转股为目的的股权直投(通过专业投资子公司开展)。
“在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下,部分大型银行更希望通过获得AIC 牌照,与现有的证券、保险、基金等牌照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完整的金融服务链条。”沈娟认为,后续资本实力较强、综合化转型能力较强的大型银行更有动力积极申请,为科创实体领域带来长线稳定资金。
东兴证券分析师张怀志则认为,AIC将逐渐向股份行、大型城商行和农商行拓展。
案例落地
基金密集成立“首投”纷纷涌现
7月18日,广州开发区7年来银行系AIC对区国企进行股权投资的沉寂被一举打破了。当天,科学城集团成功引入工银投资10亿元债转股增资, 与此同时,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与工银投资落地30亿元规模的开投工融产业投资基金,成为广东首个由“区国企”投资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人的AIC基金。
自AIC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扩围后,众多AIC股权投资基金在各地密集成立、“首投”项目相继落地。
在广东,AIC股权投资基金已蔚然成势。
去年10月,五大国有大行AIC、五大国有银行在穗分支机构与广东12家省市区属投资机构开展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意向合作。
此后,金融“国家队”与广东地方国资在股权投资领域深度绑定,探索“金融+产业”的融合创新。
工银系一马当先。去年 9月,扩大试点区域后广州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迅速落地,主导方是广州产投资本、工银资本、广发信德和工行广州分行;3月16日,工行广东省分行、工银投资和广东恒健控股落地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这是广东省属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
农银系不甘示弱。近日,由农银投资、农银资本、广州金控、广东绿投组建的“广金千帆AIC试点基金”完成备案,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据了解,目前该基金储备了一批前沿新材料、新能源与新型储能等产业的拟投项目。
建行亦有所布局。5月底,建信投资与广州产投、南粤基金集团组建“广州建源产投南粤基金”,作为建行在大湾区设立的首支AIC试点基金,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
交银系方面,交银投资、广州金控、归谷科技园共同发起的AIC基金,总规模20亿元,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科创领域。
公开数据显示,工银投资已通过投贷联动、债转股等方式在广州布局,债转股累计落地超过170亿元;农银投资在广东投资累计落地150亿元,其中约100亿元投向广州主要企业;建信投资已在广东省、广州市分别投资落地约140亿元、50亿元。
在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表示,当前签约意向性基金规模已超过3800亿元。从投向领域看,这些AIC基金普遍以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为重点。
作为金融一级市场中的生力军,AIC表现活跃,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的引导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AIC基金投向的广东项目已有率先实现先进半导体光掩模的独立生产的新锐光掩模B轮增资、高精度定位企业导远科技、无人机龙头极飞科技、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行业等。
在AIC的引导下,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平台、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正构筑起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了产业培育合力。
“国资引导+银行资本+产业诉求”,在多方资金的“央地协同+市区联动”下,AIC为地方带来资金、引入了先进经验及理念,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力军。
南方+记者 黎华联
制图/实习生 陈楚恒
【作者】 黎华联
289财经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