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必备的一个能力,
就是超越教材中的表述方法,向学生讲解知识。
很多老师,受到教材的影响、以及长期专业训练的影响,
似乎产生了一种“术语崇拜”,
认为教学中的语言,必须要完全符合教材、按照教材,
否则就可能不正确、让学生产生误解。
然而,老师们往往没有意识到:
正因如此(照本宣科),恰恰是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
比如,如下是一位高职的计算机老师讲“数据库设计”的教学内容,
她说每次讲到这个内容,学生都觉得非常难懂,
而且老师无论费多少口舌,学生都一直觉得很难懂……
大家看看,如果您自己作为一名小白学习者,感受如何:
王珏老师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曾经也是计算机的专业人士,
但是我看起来,感觉头大、颇有点象天书……
很难想象,一个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能从这样的表述中,有任何获益!
当然,我是计算机专业人士,
我看不懂,当然知道去哪里找到名师的讲解。
我到CSDN网上搜了一下,
同样的内容,网络大神的讲解就相当简捷:
当然,要想理解“分割”、“依赖”、“传递依赖”,
肯定还是需要一些案例的,
但相信大家也感觉到了:
如上的表述方法,就基本上接近于“人话”了吧?
反观教材中的表述方法,
任何一个正常人(非专业人士),
都不会觉得它讲的是“人话”!
——所以,一方面学生也很难自学,
另一方面,即便听老师讲课,也感觉像“天书”……
当然,教材的水平不同,“说人话”的程度也不同。
而国内的大多数教材,显然是“不说人话”的。
比如,在网络恶评如潮的 同济版《线性代数》,就是不说人话的典型代表,
当然,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很多教材,也都是同样的。
想想看,如果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不“说人话”,
老师还要“照本宣科”,
那学生自然是听不懂、跟不上、感觉像“天书”!
反过来说,有没有“说人话”的教材呢?
——有的!世界级的优秀教材就是如此!
比如,MIT教授Gilbert Strang 的《线性代数入门》,就是世界级的经典教材,也是清华大学所采用的本科生教材:
而且,Gilbert Strang的MIT公开课,也是世界级的优秀视频课程!
王珏老师家的孩子今年高考,暑假期间,他就自学了这套课程,结果只上了两节课,就迷上了线性代数,欲罢不能!只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学完了全套课程(当然没怎么做题)。
而且,他也写了一段他对MIT和同济的两本《线性代数》教材的比较、和他的感想,如下:
——简单总结一下:
如果教材不说人话,
那么老师“照本宣科”肯定没有效果
而如果教材说人话,
那么本来也不需要老师“照本宣科”
学生自学没准效果更好!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教材不能“说人话”呢?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
因为,教材必然是要按照学科专业体系来编排的,
遵从的是学科专业知识的表达逻辑
它追求的是严谨性、完备性、体系化,
“易懂性”并非教材的首要考虑事项
——只有最优秀的教材,才能做到同时兼顾。
因此,对于“普通”的教材,
老师照本宣科就很难起到效果了!
因为,“学术表征体系”本来就不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而是为了知识表述的严谨性、体系化!
对于教学来说,
必须要把教材中的学术表征方法,
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基础和特点的表征方法!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的重要职责,
就是把教材中的学术化表述,
转换为“人话”,
让每个具备基本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人,
能听得懂、跟得上。
对于老师来说,
这既是对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同时它也是一项极具 “创造性”的工作!
在这方面,诺贝尔奖得主、加州理工大学的费曼教授,
以及他提出的“费曼学习法”,
深谙其道,值得所有老师学习、思考:
由此看来,
知识的表达方法(是照本宣科、还是说人话),
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至少也是之一)!
这和斯坦福大学的舒曼教授,在上个世界80年代提出的PCK理论,
完全吻合!
PCK理论认为:
老师仅有专业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是不够的,
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PCK)
舒尔曼教授认为:PCK(学科教学知识)是这样一种知识:
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如类比、可视化等)!
PCK理论,
构建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框架
非常值得老师们学习、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