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广阔的领土,却始终被出海口问题所困扰。从地图上看,俄罗斯的海岸线虽然漫长,但真正能用的优质港口却屈指可数。特别是在波罗的海方向,这个曾经被沙皇俄国视为欧洲之窗的战略要地,如今却越来越像一条死胡同。
在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舰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围堵。芬兰、瑞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等北约成员国像一道铁幕,将俄罗斯的海上力量牢牢锁住。圣彼得堡港作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时期。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中,俄罗斯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这片出海口,但如今这个港口的价值正在急剧下降。每年长达数月的冰冻期、狭窄的出海口,再加上丹麦和挪威扼守的卡特加特海峡,让俄罗斯海军在这里的每一次行动都如履薄冰。
俄罗斯的港口布局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北部的摩尔曼斯克虽然是不冻港,但距离经济中心太过遥远;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偏居一隅,与西部核心区遥相呼应。黑海方向本是最佳选择,但克里米亚问题让局势变得异常复杂。随着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波罗的海几乎变成了北约的内湖,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飞地就像汪洋中的孤岛,战略处境愈发艰难。在这个平均深度仅55米的浅海,俄罗斯的能源运输和军事行动都面临着巨大风险。
纵观俄罗斯历史,寻求出海口始终是贯穿其战略思维的主线。彼得大帝时期就确立了没有出海口就没有大国地位的理念。但波罗的海这个窗口实在太过局促,瑞典、德国等强国都曾通过这里威胁俄罗斯腹地。如今北约频繁的军事演习更让俄罗斯如芒在背,其潜艇部队不得不时刻提防北约的反潜网络。虽然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了导弹部队,但这个弹丸之地的战略价值实在有限。可以说,如今的波罗的海对俄罗斯而言,已经从一个战略跳板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相比之下,克里米亚半岛才是俄罗斯真正的战略命脉。位于黑海北岸的塞瓦斯托波尔港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母港,这里不仅终年不冻,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俄罗斯为争夺这个战略要地进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斗争。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克里米亚,从此打开了通往地中海的大门。黑海不仅连接着巴尔干和中东,更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通道,其22%的石油出口都要经过这里。
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绝非偶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问题始终悬而未决。随着乌克兰倒向西方的趋势日益明显,普京果断出手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此后俄罗斯投入巨资建设刻赤海峡大桥,升级军事设施,使克里米亚成为其在黑海地区最坚固的堡垒。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克里米亚让俄罗斯获得了监视土耳其和北约南翼的绝佳位置,也巩固了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俄罗斯通过五次俄土战争才最终获得克里米亚,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虽败犹荣,在二战期间又经历了惨烈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赫鲁晓夫1954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的决定,在苏联解体后酿成了持续的地缘政治危机。如今,克里米亚已成为普京恢复俄罗斯荣光战略的重要支点。
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克里米亚的战略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俄罗斯军队正是以克里米亚为跳板,迅速占领了赫尔松地区。三年来,尽管遭受了西方上万项制裁和重大军事损失,俄罗斯依然牢牢控制着克里米亚。乌克兰虽然频频使用无人机袭击克里米亚的军事设施,但俄罗斯黑海舰队仍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可以说,克里米亚已经成为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最不能失去的战略资产。
如果失去克里米亚,对普京政权将是毁灭性打击。军事上,黑海舰队将失去最重要的母港;经济上,能源出口通道将面临严重威胁;政治上,俄罗斯的大国形象将遭受重创。更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周边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进一步倒向西方,使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更加恶化。正因如此,即便付出再大代价,俄罗斯也绝不会轻易放弃克里米亚。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黑海明珠仍将是俄罗斯与西方角力的关键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