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企业“出海”步伐不断加快,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和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大量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然而,目前涉外法治人才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质量上更是远不能满足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领域需要。根据《上海司法行政“十四五”时期律师行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上海涉外律师人数要达到7000人左右。但是,从人才供给端看,目前约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0所高校入选市级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数据显示,这10所高校涉外法治特色的基地法学本科专业在校生不到1000人,仅占上海市法学本科生在校总规模的3.5%左右。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高素质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三螺旋”协同势在必行,即通过政府、高校与实务部门深度合作,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脱虚向实”。
涉外人才培养,高校不可能完成所有拼图
中国企业出海,往往“技术先行、法律滞后”,一旦出现投资纠纷、长臂管辖或供应链制裁,企业首先向律所、高校求援——不是问“哪条法律条文”,而是问“谁熟悉当地法律,谁能立刻飞到当地把案子接下来”。
这实际上也意味着,真正契合企业需求的涉外法治人才,必须具备“法律+外语+X”的复合能力,其中,X可能是航运、金融、专利、数据治理,也可能是区域国别知识。对照人才培养来看,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独自完成所有拼图。实务部门拥有最新案例与操作手册,政府部门掌握政策走向与境外合作网络,而高校的学科则各有特色。
协同的本质是“各献所长、共用其成”。同时,“法律、语言、X”三要素只有在真实场域才能被激活。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背《纽约公约》条文,远不如去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跟一次听证、去新加坡海事律师事务所改一份租船合同。实务部门提供“活的战场”,高校提供“反思与系统化教学”,两者缺一不可。
“三螺旋”协同,并非易事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长、领域宽、成本高的系统性工程,学生除了要具备优秀的政治素养、法学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还需要丰富的实习实践经验,需要更长的培养周期和更优质、复合的教育教学资源。但是,当下,各高校之间,高校、政府与实务部门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协同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校际壁垒、产教壁垒,迫在眉睫。
首先,在目标上,校企就有显著的差异,高校重“长期育人”,实务部门重“短期用人”。比如,律所希望学生今天来报到、明天就能写备忘录,高校则担心过度技能化导致学生后劲不足。可见,目标差异带来课程设计的拉锯,若缺乏高层级协调,课程极易碎片化。
其次,在周期上,“学期制”与“项目制”天然存在冲突。高校教学以学期为单位,而跨境并购、国际仲裁项目往往“说走就走”。节奏错位导致“学生两头不到岸、企业遭遇用人断档期”。
再次,在评价上,多元主体如何使用好“同一把尺”,也值得考量。高校看学分、绩点,律所看客户满意度,政府部门看签约率、留任率。不同标准下,学生无所适从。很多时候,为了拿到学校奖学金,必须保证课堂出勤;为了律所留用,又必须请假去实习。
其实,评价标准缺失还体现在教师层面。试问,指导涉外实践算不算教师的成果?若不算,教师投入积极性必然受挫。
打造更开放生态系统,法学教育亟需迭代
近年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被提到了战略高度,各法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改革,以及与政府、实务部门的深度协同。
2023年4月,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10所高校成立“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联盟”。上海市教委联合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等部门,依托这一联盟构建起上海辐射全国的“1+N”协同培养平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与资源整合,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此外,上海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通过进校二次选拔,组建涉外法治人才基地班,采用小班化教学、双导师制等方式,进行精英化培养。华东政法大学积极开展涉外立法执法司法、涉外法律服务、国际组织法律人才三个培养方向的改革探索。该校与香港大律师公会、香港律师会合作共建全英文课程,邀请资深大律师、律师担纲主讲,让学生直面国际前沿法律实践。上海海事大学则依托其在航运领域的学科优势,筹备开设“航海技术+法学”双学位项目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虚拟班项目,致力于培养精通航运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同济大学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培养知识产权硕士、博士项目,将现有联合培养项目的重点从设计法扩展至工业产权组建由“国内+国外”双导师制的一流博士生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在此基础上,上海各高校与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紧密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共享师资力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面向未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正在推动高校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系统:从“知识权威”转向“平台运营”,通过集成政府政策、企业案例、国际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从“标准化生产”转向“订单式培养”,以城市重大需求为牵引,动态调整课程包;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认证”,使学生的能力图谱可被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一码识别”。
涉外法治人才在实战中“长”出来,在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已经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城市的能级提升、企业的出海节奏同频共振。这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也是法学教育自身迭代升级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