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香港艺人苏永康打算在国庆假期期间,举办演唱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20多年的犯下错,竟被广大网友记到了现在。
原定于10月份在温州开唱的演唱会,门票都开售了,眼看马上就要到时间了,结果苏永康等来的却是一纸取消声明,还是他那边主动取消的,本以为这件事就到此结束了,没想到这时候竟有香港艺人公开站队支持他,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网友的抵制真的过分了?
资本又要失眠了
这件事的核心很简单,2002年苏永康在台北一家酒吧因涉嫌持有并服用毒品,被勒戒了19天,在那个网络还不太发达的年代,这事在内地市场几乎没掀起什么波澜,可如今它却成了足以让一场商业演出瞬间蒸发的舆论炸弹。
这事可把他的好友香港歌手罗金荣给急坏了,今年9月16日,在尖沙咀为自己的演唱会举办记者会时,罗金荣没怎么聊自己,反而大篇幅地为苏永康鸣不平,当时台下坐着黄子华,大屏幕上还放着王祖蓝、蔡一智等人的祝福视频,可他偏要聊这个最敏感的话题。
他对着所有镜头,几乎是喊出了那个核心的质问,事情都过去二十多年了,为什么还要揪着不放?一时间舆论哗然,这下网友又有的忙了。
主办方给出的官方解释听起来特别“得体”,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舆论风波,这句话翻译过来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害怕了,害怕网友的愤怒声太大。
在如今这个时代,舆论就是最不可控的商业风险,罗金荣把矛头直指网络上那些为博眼球而恶意攻击、憎恨苏永康的键盘侠,他觉得是这些声音放大了矛盾,可从业内人的视角看,他们很清楚,有时候压垮一场演出的根本不是主流民意,而是那股最响亮、最极端的噪音。
想当年苏永康出事后,他在港台的事业确实遭受重创,但在内地影响微乎其微,二十多年过去,法律的惩罚早已结束,可网络的“审判”却随时可以启动,并且威力足以直接影响资本的走向。
一场没有终点的审判
苏永康的遭遇,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惩罚,一种是法律的惩罚,它有明确的期限,2002年那19天的勒戒,是他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的法律代价,这个账本早就结清了。
至于另一种则是无形的社会刑期,它似乎永无尽头,罗金荣反复强调,苏永康在这二十多年里行为端正,再没有犯过错,早已彻底悔改,他还拿其他人的演唱会为例,力证苏永康的唱功已达到“国际级水平”,是华语乐坛的宝贵财富。
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新生,却依然无法摆脱过去的标签时,我们社会所推崇的“改过自新”四个字,它的意义又在哪里?这是罗金荣不能理解的,也是苏永康粉丝不能接受的。
如果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改造,那么当改造完成后,社会却拒绝给予接纳的出口,这本身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惩罚失衡?
谁的尺子在衡量
更有意思的是,公众对于“劣迹艺人”的道德标尺,似乎从来都不是统一的,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矛盾和选择性。
一个最常被拿来对比的例子是好莱坞演员小罗伯特·唐尼,他早年因吸毒坐牢,劣迹的严重程度远超苏永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主演的《钢铁侠》等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火爆,他本人也成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
为什么我们能接受一个好莱坞明星的黑历史,却对本土艺人的陈年旧事如此苛刻?这背后是文化差异、是距离感,还是别的什么?
并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遵循“不溯及既往”的原则,苏永康犯错的年代,社会对艺人私德的要求远没有今天这样严苛到“零容忍”的地步,用今天的道德洁癖去审判二十多年前的行为,本身就值得商榷。
罗金荣认为取消演唱会让歌迷失去了一次顶尖的听觉享受,所以在他看来,大众根本没必要对他恶意那么大,尽管有支持他的声音,但更多的声音依旧是连着他一起骂的。
如果默认涉毒艺人重新登上舞台,获取千万人的喜爱,然后顺理成章的捞金,这对那些因缉毒而牺牲的警察公平吗?他们用命换来的结果就这样被轻飘飘的带过了?我们现在原谅了那些涉毒艺人,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还谁给牺牲的缉毒警察一个复活的机会?
如果涉毒艺人能这样轻易被原谅,那让那些坐在课堂上的孩子怎么想,他们学的是对毒品零容忍,听的是涉毒的危害,结果一抬头就看到了涉毒艺人登上舞台的海报,他们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想互联网没有记忆?还是想其实涉毒也没那么严重,大不了“沉寂”几十年而已?
如果那些孩子都抱着这样的思想看待毒品,那他们长大以后该怎么办?那些为了毒品而牺牲的人民警察又会被怎么样看待?所以大家对此事怎么看的?认为该不该对涉毒艺人零容忍?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