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这一提议得到大多人的支持,但却遭到了毛主席的坚决反对,并说出了三点反对意见。
那为什么刘少奇要提议,将军队改名为解放军,毛主席又为何会坚决反对呢?
毛主席提出的三点反对意见,又都是什么呢?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番号分别是第十八集团军,就是俗称的八路军,以及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当时,蒋介石迫于压力,名义上接受了共同抗日,但心中仍一直将我党视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
到了抗日战争后期,眼见日军节节败退,蒋介石便开始授意国军,处处针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摩擦,企图挑起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才提出,将我党军队改名为“解放军”,以应对未来的形势变化。
他认为,抗战结束后,国共合作将发生变化,为防止类似“皖南事变”的重演,必须提前做好内战准备。刘少奇提出的“解放军”这一称谓,意在明确这支军队的目标是解放全中国。然而,毛主席却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
毛主席的拒绝,并非因为他未察觉到国民党的独裁野心,也不是因为他缺乏解放全中国的远大志向,而是因为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
他的理由有三:
第一,抗战虽接近胜利,但形势仍然多变,统一战线不可轻易破裂。
第二,国民党仍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我党需以最大诚意争取和平。
第三,我党要做好防范和自卫,但不应主动制造分裂。
因此,毛主席认为“解放军”改名之事不应在此时进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不久后,蒋介石果然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面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各解放区军民被迫奋起反击,解放战争全面打响。此时,我党的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毛主席曾经认为时机未到的“解放军”称谓,也终于可以正式提出。
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发表的《蒋军必败》社论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明确提出了“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于我们人民解放军的胜利”。
此后,毛主席和新华社的多篇文章中也多次提及“人民解放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力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直到此时,刘少奇以及中央的同志,才终于明白了毛主席的考量,也认识到了其背后的深远智慧。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目标——解放全中国。这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这一称谓的全面使用。到1948年初,全军各部队正式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