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过度满足,而是让孩子精神富足,拥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的确不赚钱,但我也不怎么花钱啊!我不买车不买房,不谈恋爱不结婚,一年开销两万元就够,比累死累活的月光族也差不到哪儿去。”
今年29岁的小孔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却在家啃老整整6年,除了短暂实习,没有工作过一天。他的妈妈安女士找到我,希望我能到她家给小孔做心理辅导,鼓励他振作起来,出去找工作。之所以请我上门,是因为小孔死活不肯出门。
“真后悔生下他!”一见面,安女士的眼圈就红了,“我和老公省吃俭用,不惜血本供养他上学,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他却整天在家打游戏,昼伏夜出,像个鬼魂似的!”
安女士所说的“省吃俭用”有点言过其实,她和老公都是律师,收入颇丰,不需要节衣缩食。“不惜血本”倒是真的,为培养小孔成才,他们特别舍得花钱。
比如,给小孔报的英语、数学、作文提高班,每年学费8万元左右,加上钢琴、游泳、书法等兴趣班,10万元不够。每年暑假,小孔都要参加出国游学,每次的费用都在4万元以上。
生活上,安女士和老公对小孔实行富养,给小孔买最流行的玩具、限量版的运动鞋、最新上市的高端手机等。
安女士相信巨额投资是值得的,因为小孔天赋异禀,记忆力超强,5岁时就会背100多首唐诗。上学以后,他学习不费劲儿,考试得满分是家常便饭。中考考上本地最好的高中,高考被一所名牌大学录取。“那时,邻居们都说小孔是‘天之骄子’。”
安女士无限伤感,“现在可好,他成了一个笑话。”
在安女士的恳求下,小孔终于开口。他抬起头,恶狠狠地问我:“我没有招谁惹谁,你们为什么不肯放过我?”
我微笑:“妈妈是你的亲人,我是来和你做朋友的。我们都希望你开心,没有恶意。”
小孔懒洋洋地抱起沙发靠垫,理直气壮:“我知道,在你们眼里我是废物,因为我不出门找工作。我的确不赚钱,但我也不怎么花钱啊!我不买车不买房,不谈恋爱不结婚,一年开销两万元就够,比累死累活的月光族也差不到哪儿去,再说我家也不缺这点儿钱。”
我问:“这样生活,你快乐吗?”
小孔不回答,目光游离。
安女士推了小孔一把:“你天天这么悠闲,难道不快乐?”
小孔突然来了脾气,冲安女士大吼:“不,我从来没有快乐过!你满意了吗?”
“他们除了钱什么都不给我,那就让他们花钱好了。我生气的时候,会故意弄坏平板电脑,或者把手机扔到便池里,让他们给我买新的。”
单独交流时,小孔告诉我,他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没有优越感,因为他很难融入同学的圈子。同学们觉得他高高在上,他也看不惯同学们花钱抠抠搜搜。他很孤独,越来越沉默寡言。表面上他对一切都无所谓,内心却无比渴望友谊。
安女士和丈夫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小孔经常一个人在家度过漫长的时光。
“妈妈有时候会打电话回家,问我饿不饿、渴不渴,所以我觉得电话机就是妈妈。一个人在家害怕的时候,我就蹲在电话机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话机。但我又不愿意听到电话振铃,因为妈妈来电话一定是告诉我她现在不能回家。我猜想,妈妈不回家是因为不喜欢我。怎样才能让她喜欢我呢?妈妈听我背唐诗的时候总是笑,那一定是喜欢我,于是我拼命背唐诗……”小孔描述童年的心理感受,听着让人心疼。
小孔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模仿电视上的《诗词大会》栏目,举办唐诗背诵比赛,小孔轻松获得一等奖。
他兴高采烈地拿着奖状跑回家,希望得到爸妈的表扬,可是,一直等到深夜,爸妈才疲惫地回到家。爸爸匆匆看了一眼奖状,淡淡地说:“不错。”从皮包里抽出一张百元钞票递给小孔,让他给自己买个奖品,然后就回房间休息去了。
“他们每次都这样——我想让他们陪我,他们给钱;我想获得他们的肯定,他们给钱;学校春游的时候,我希望像同学那样带上妈妈做的便当,他们还是给钱……”小孔咬牙切齿,“他们除了钱什么都不给我,那就让他们花钱好了。我生气的时候,会故意弄坏平板电脑,或者把手机扔到便池里,让他们给我买新的。”
看来,小孔生活态度消极的根源在于童年精神生活匮乏。过度的物质满足让他失去了生活的真实体验,情感陪伴的缺失让他内心孤独无助,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让他找不到自我价值。好在极端的教育方式没有影响他的学业。讽刺的是,他考上名牌大学让父母成了教子有方的成功家长。
上大学后,没有老师的管束,小孔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更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大学里有许多社团,可他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选择课程盲目跟风,没有主见。这种迷茫和空虚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他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回到家,小孔完全进入躺平状态。他足不出户,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沉浸于虚拟的游戏世界。父母不断给他介绍工作,可他每次都是去几天就辞职。他觉得工作毫无意义,生活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期待。
小孔的案例不是个案。《半月谈》杂志曾在调研时发现一个新兴的奇特群体,叫“城市蹲族”,特指那些来自中产家庭,拥有高学历,却选择“家里蹲”、每天闲散度日的年轻群体。
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过度满足,而是让孩子精神富足,拥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单独与安女士交流时,我告诉她,小孔之所以意志消沉,是患上了“童年富裕症”。
所谓“童年富裕症”,是指孩子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成长,却缺乏精神滋养,导致内心空虚、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我直截了当地批评安女士:“您和老公过度满足小孔的物质要求,却忽略了他内心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对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得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时缺乏应对之力,只能选择逃避、躺平。”
安女士不高兴了:“我和老公拼命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现在我们有了点钱,用在孩子身上有什么错?难道让我们装穷,让孩子过苦日子吗?”
我耐心地解释:“真正的富养,不是物质上的过度满足,而是让孩子精神富足,拥有独立的人格、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说教难以服人,那就让事实来说话。于是,我给安女士讲述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的家教故事。
赵锡成是著名的“船王”,富可敌国,其家庭被称为“美国华人第一家庭”。他的6个女儿都毕业于常春藤大学,而且都有所作为,其中,大女儿赵小兰曾任美国交通部部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三女儿赵小美曾任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小女儿赵安吉继承父业,被誉为新一代“华人女船王”。
赵家虽然富裕,却把几个孩子送进公立高中。每天,姐妹们都要早起料理自己的内务,赶校车上学,回家由姐姐带头自觉地读书,还要分担家务。
赵锡成要求女儿们在吃穿方面不铺张浪费,日常花销,不论多少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但在教育上绝对不吝啬。比如,赵小兰从小就学会了打高尔夫、骑马、滑冰,还弹得一手好琴。
赵锡成家规甚严,绝不娇惯女儿们。比如,父母动筷子前,女儿们不准先吃饭;晚上11点前必须回家;家务要主动做,不要让别人催;父母在家宴请客人时,每个人都要出来打招呼、接待,吃饭时为大家上菜。
安女士心悦诚服:“跟赵锡成夫妇相比,我对小孔的富养简直愚蠢透顶。现在小孔已成这样,您有挽救他的办法吗?”
我认为,帮助小孔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建亲情连接。
我建议安女士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小孔,比如和他一起吃饭、聊天、逛街、看电影。
“聊天时,您不可把小孔当孩子看,聊的内容要从他感兴趣的东西开始。”我强调,“他对您可能还有抵触情绪,厌烦说教,所以,您不妨从网络游戏聊起,让他感受到您的尊重和善意,否则他不会敞开心扉。”
重建亲情连接,不仅是弥补小孔童年的精神匮乏,还能激活他的归属感和对生活的热情。
第二,让小孔体验适度的饥饿感。
想让小孔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现实生活,必须激发他的内驱力,而激发内驱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体验适度的饥饿感。
安女士不解:“饥饿感?真的让他饿肚子?他是29岁的小伙子,怎么饿得着他?”
我解释:“饥饿感不是真的饿肚子,而是让小孔体验适度的匮乏感,逼迫他走出舒适圈,主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如果您不知道怎么做,那就做好以下三件事。”
1. 延迟满足
假设小孔想升级电脑,预算3000元,安女士不要马上答应,可以提出几个条件,比如坚持早睡早起一个月、投出三份求职简历等,然后再满足他。
我说:“您这样做,小孔会明白,想要的东西不是张张嘴就能得到的,得努力争取。就像种花,得浇水施肥,花才能开得漂亮。提醒您,这不是要挟和拿捏,您提条件的时候要温柔而坚定,不要让小孔产生敌意。”
2.培养小孔的自理能力
既然小孔不愿出门找工作,不妨让他承担一部分家务,按劳动量计算报酬。比如洗碗一次5元,打扫客厅一次10元,做一次饭15元,等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小孔的自理能力,同时让他产生为家做贡献的成就感和融入家庭生活的归属感。”我说,“但要坚持一项原则,就是小孔为自己服务,比如打扫自己的房间,不得计酬,那是他应该做的。”
3. 生活待遇适度降级
锦衣玉食容易让孩子沾染奢靡之气,多见识人间烟火才有助于孩子成长。比如:以前出门就打车,以后多乘公交车;以前吃饭进饭店,以后多吃路边摊。
“如果能让他吃几次打工人的盒饭就更好了。”我给安女士支招儿,“盒饭的味道或许不好,但里面有奋斗的激情和心安理得的快乐。”
END
作者:云 台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