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 咱们平常说国土面积都是说的“约”960万平方公里,这个“约”字就显得比较独特了,这说明咱们的国土面积还会发生变化?
你以为只是自然变化?那就想的浅了,除了自然原因,还有许多我们人为的原因,那些举动每一次干预都可能会影响到国土面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土面积真的会变化吗?
“约”的含金量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们聊起中国有多大,嘴边最常挂着的就是“大约960万平方公里”,可有意思的是国家测绘部门早就给出了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的数字,959.8077万平方公里。
可是这就有点奇怪了,既然我们有能力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样的高科技,把精度控制在正负0.1%以内,为啥还要用一个模棱两可的“约”字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四舍五入,也不是测量技术不行。
相反这个“约”字是对我们国土的最大尊重,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首先得明白想给国土面积定一个“死数”,本身就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现在的测量技术确实顶尖,卫星在天上看着,GIS平台在电脑里分析,把边界数据导进去,三维空间一分析数字就出来了,但问题是我们测量的对象自己就在动。
国土面积包括陆地和内水,那些湖泊、水库,它们的面积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涨缩,夏天雨水多就大一点,冬天枯水期就小一点,这就会影响总数,更别提犬牙交错的海岸线了,它每分每秒都在被海浪冲刷和改变。
咱们这一秒测完,下一秒它可能就变了,而且最初的公开数据,很多是基于小比例尺地图计算的笼统结果,本身就带有一种概括性,再加上测量技术总在进步,今天的新技术可能就会修正昨天的数据。
还有各地新增的土地,像填海造陆需要地方上报,国家国土局再统一归口管理,这个过程也总有时间差,所以任何一个公布的数字都只是某个特定时间点的“快照”而已。
而且面积变动最大的就是黄河三角洲,黄河这条以泥沙闻名的大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最高能达到惊人的16亿吨,占了整个渤海年泥沙总量的9成,这些泥沙在入海口平缓处日积月累,硬生生“堆”出了一片新大陆。
这个造陆效率有多恐怖?平均算下来,每年就能新增超过30平方公里的陆地,渤海的海岸线每年都要被黄河硬生生地向前推进390米,现在黄河三角洲已经形成了一块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的陆地,并且现在每年还以2.2公里的速度继续向渤海延伸。
一边造陆,一边“吞陆”
而且黄河一边造陆,一边也在“吞陆”,泥沙淤积导致下游河床抬高,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悬河”,一旦决口,后果将不堪设想,史料上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足足有1500次左右,大的改道也有二三十次。
每一次改道就意味着旧的入海口失去了泥沙来源,海岸线就会在海浪的侵蚀下不断后退,科学研究发现,只要黄河的入海径流量低于每年76.7亿立方米,三角洲就会发生净侵蚀,像1996年到2004年这9年间,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就净减少了68.2平方公里。
所以大自然自己就会让国土面积增增减减,除了大自然,还有我们的各种活动也在重塑着这片土地,1976年,为了特定需要,人们曾对黄河进行了一次人工截流改道,这个举动直接导致了原来的刁河口海岸线,向陆地退缩了将近1公里。
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在进行土地重构,就在这片黄河三角洲上诞生了著名的胜利油区,截至2023年底,这里累计发现了85个油气田,生产了超过13.16亿吨的原油,还有丰富的地热和岩盐资源,工业开发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形态和价值。
国土面积还会变化?
但是面对大片的盐碱地,我们还启动了“渤海粮仓”工程,通过种植盐地碱蓬来疏松土壤、降低盐度,硬是把“废土”变成了良田。
仅在东营市,这个工程的实施面积就达到了43.3万亩,占了整个山东省实施总面积的45%。这可不是增加了国土面积,而是实打实地优化了存量,让土地“增值”了,除了开发,我们也在学习如何“守护”。
黄河三角洲拥有我们国家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是鸟类的天堂,已探明的鸟类就有367种,占了全国总数的21%。水里还生活着超过640种水生动物。
保护这片湿地,虽然不直接增加一寸土地,但它维持了生态平衡,间接影响着泥沙淤积和海岸侵蚀的动态平衡,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是在维护整个国土的“健康”。
所以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约9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看似模糊的“约”字,其实无比精确。
它包容了测量技术的现实局限,也囊括了像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这些地方永不停歇的自然变迁,更记录了我们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开发、改造和守护的每一个脚印。
也有网友表示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面积都会变,有的三五年一变,有的十年八年,有的上百年才变,所以国土面积用“约”来表示是非常准确的,关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