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个文明古国的军事困局
文/胡铁瓜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历史叙事总是充满被动——不断被外族征服,鲜有主动扩张的辉煌。有趣的是,这个国家的最终统一竟是由英国殖民者完成的。这种历史轨迹,为1962年的那场溃败埋下了伏笔。
1962年11月,印度东北部小城提斯普尔上演了荒诞一幕:天刚蒙蒙亮,银行职员们就在后院焚烧成堆的卢比钞票,政府办公楼飘出文件燃烧的黑烟。距离前线仅30公里的这座城镇陷入集体恐慌,官员和民众争相挤上汽车、火车甚至小船,拼命向南逃往高哈蒂等安全区。与此同时,新德里的高层会议正在讨论一个更惊人的提案:请求美国直接出动轰炸机参战。
这场大溃败的根源,要从印度首任国防部长克里希纳·梅农说起。这位从未服役一天的文官,堪称现代军事史上的奇葩案例。
梅农的履历堪称光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高材生、国会议员、驻英大使、联合国代表。但华丽的简历掩盖不了一个致命缺陷——他对军事一窍不通。更糟的是,他非但不虚心请教职业军人,反而大肆排挤军方将领,将国防部变成了文官的游乐场。于是,一群连步枪都没摸过的官僚,开始指挥这个拥有百万大军的国家。
印度军官团的素质同样堪忧。他们继承的是英国殖民时期的军事体系——要知道,英军二战表现本就平平,作为其附属的印军水平可想而知。1962年10月20日,当中国军队在喜马拉雅山麓发起自卫反击时,这支军队的弱点暴露无遗。
新德里的文官们面对战报彻底慌了神。如果他们稍具军事常识,就会意识到:在西藏高原的极端环境下,大规模军事行动根本不可能展开。但国防部里连一个明白人都没有,这群官僚竟得出中国要全面入侵的荒谬结论。当这个判断传到尼赫鲁耳中,这位一直以为印军占优的总理在议会坦承失败时声音都在发抖。
恐慌如野火般蔓延。提斯普尔的官员坚信中国坦克即将进城,竟实施焦土政策:炸毁桥梁、焚烧文件,连精神病院都大门敞开。新德里方面更荒唐,尼赫鲁在求援美苏受挫后,居然带着内阁玩起了失踪,总理府电话无人接听。
东部各邦的分离势力趁机作乱,政府军被迫分兵镇压。阿萨姆等地官员开始自毁公路、桥梁,这些破坏性防御反而让战后重建雪上加霜。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令印度难堪。美苏一个忙于古巴导弹危机,一个不愿直接介入。尼赫鲁苦心经营的不结盟运动盟友集体沉默,印度的国际形象轰然崩塌。
这场惨败的余震持续多年:尼赫鲁两年后郁郁而终,国大党遭遇选举滑铁卢。印度从此陷入军备竞赛的泥潭,工业化进程严重受阻。更讽刺的是,后来1965年印巴战争时,政府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总理不经调查就批准跨境军事行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面子工程重于实际能力时,62年的闹剧,或许还会在印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