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家获颁“准生证”的高尔夫球会,在9月20日悄然停业。圈内人不无感慨:“就差一个多月,它就能迎来‘40大寿’。”
深圳高尔夫球会(以下简称“深高”)于1982年9月30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正式立项获批的高尔夫球会,标志着中国高尔夫运动的起步。1985年2月17日,深高通过行政划拨的方式无偿取得近1.4平方公里的体育用地,土地使用期限为30年。同年11月26日,深高正式开业,成为国内第一家立项获批的符合国际大赛标准的高尔夫球会。
该球会的27洞球场坐落于深圳市核心区域,被誉为城市的“绿肺”。由于土地为政府无偿划拨,自2011年起,不断有深圳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在深高经营期满后将其用地收回,改建为城市公园,使这片优质绿地从少数会员专享转变为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2015年2月6日,深高申请土地使用权续期未获批准,土地于同年2月17日到期。然而因多种因素,球会实际继续运营至2025年9月19日。
深高为何能“多运营10年”?又是因何走向终结?笔者采访了数位该球会会员。
“会员中有人知道土地使用权2015年到期,也有人不清楚。而这10年间,球会仍在招募新会员、收取会费。”一位不愿具名的会员分析,深高作为国内高尔夫界的标志性球会,具有一定历史地位,原本存在续期可能。
“市政协提案收回土地,本质上是质疑深高作为私人球会的定位。如果将其转为公众球场向大众开放,问题或可迎刃而解。”他进一步指出,“深高管理层坚持在深圳核心地段维持私人会所模式——或许是因为收益可观,巅峰时期一张金卡会员费高达800万元。这显然与深圳城市发展的公共导向相悖。”
深高近40年来仅对缴费会员开放,其总收入外界难以估量。仅去年,1800多名会员集体起诉球会要求退赔的会费总额就超过20亿元。
随着诉讼未结、违建别墅等问题悬而未决,深高的落幕并不圆满,遗留问题众多。因此,这家曾承办过多项国际赛事的球会,在9月20日未举行任何告别仪式,只是默然闭门,悄然退场。
羊城晚报记者 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