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1402年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1424年病逝于北伐途中的榆木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又饱受争议的帝王生涯。
朱棣的子女情况颇为特殊。他共有四子五女,其中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历史记载明确的皇子,而四子朱高爔的身世却笼罩着重重迷雾。这个最小的皇子是否确为朱棣亲生,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查阅明代官方档案《明实录》,竟然找不到关于朱高爔的任何记录。但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在著作中详细记载,这位皇子生于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可惜仅存活月余便夭折。更奇怪的是,朱棣登基后既未追封也未给予任何谥号。虽然存在争议,但学界普遍采纳王世贞的说法,将朱高爔视为朱棣幼子。
朱棣的五位女儿中,常宁公主是最年幼的。受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观念影响,史书对公主们的记载相当简略。关于她的出生年份,目前存在1386年和1387年两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正式册封她为常宁公主。《明实录》记载,册封仅14天后,这位公主就下嫁给了开国功臣沐英之子。
值得注意的是,常宁公主最晚出生于1387年,而朱高爔生于1392年。当时32岁的朱棣正值壮年,按理说应该还有生育能力。这就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何在登基后的22年里,这位拥有众多妃嫔的皇帝再未添子嗣?
史料显示,朱棣的后宫规模不小,共有21位妃嫔,其中包括女真族首领之女和朝鲜进献的权氏、韩氏等异族佳丽。虽然相比其他帝王不算特别庞大,但这样的规模在22年间竟无一人怀孕,确实令人费解。
在生育方面,朱棣要特别感谢发妻徐皇后。这位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不仅贤良淑德,更有着惊人的生育能力。她为朱棣生下三子四女,除常宁公主外,所有子女皆为其所出。可以说,正是徐皇后的贡献,才让朱棣的皇位后继有人。
关于朱棣后期不育的原因,朝鲜王朝实录》中一段记载或许能提供线索。书中记载一位被处死的宫人曾当面指责朱棣阳气衰弱。这个说法源于一桩后宫丑闻:朝鲜进献的权妃与韩妃争宠,韩妃因妒生恨下毒未遂,后被查出与宫人私通。临刑前,涉案宫人喊出了这句惊人之语。
虽然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存疑,但结合朱棣后期确实无子的情况,很可能是频繁的北伐损害了他的健康。从1390年开始,朱棣多次率军深入漠北,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作战。史载他晚年曾感慨:朕北征出塞,动至经年,为阴寒所侵而至。这种长期的军旅生涯,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可能是导致其生育能力衰退的关键因素。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与朱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闲散王爷们往往子嗣兴旺。这或许印证了帝王宝座背后的沉重代价——极度的精神压力可能才是影响生育能力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