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彭博社在题为《中国在非洲的受欢迎程度空前高涨》的报道中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民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远高于负面评价,比例接近三比一。而且,这种积极态度不仅限于精英阶层,普通民众也对中国有好感。无独有偶。今年春季,皮尤研究中心对全球24个国家开展的调查同样显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受欢迎程度正持续上升。世界各地对中国的欢迎,绝非偶然,其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恒心,持续稳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全球发展的稳定锚与和平合作的推进器,真正实现了与世界的互利共赢。这种欢迎,是中国用真诚与实干赢得的。
世界各国民众对中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近两年,在全方位开放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不断增强,“China Travel”国际关注度稳步提升。2024年中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增长61%。目前,我国已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创历史新高。中国正如一坛醇厚的美酒,开放的政策让世界得以品尝其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这正是其在国际社会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机遇。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有增无减,人类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亟需和平发展的正能量。
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创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再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相继提出;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十大伙伴行动”到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五大工程”等等,中国始终高举开放合作的大旗,坚守互利共赢的初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将一项项倡议、行动和工程落到实处,让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从来都与人类的未来紧密相连。
中国式现代化所内蕴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深层原因。近年来,伴随中国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国防现代化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系统性成就日益显现,越来越多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领导人和民众,正以高度兴趣关注并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围绕治国理政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鲜明特质,为世界提供了超越“西方化”单一叙事的另一种可行路径。对当前急于寻求自主发展空间的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来说,中国的经验真实可鉴。
中非友好合作的性质和成就或许最能说明为何中国广受欢迎。当前,一些国际舆论热衷于炒作大国在非洲的所谓“竞争”,并渲染所谓“中国影响力超越美国”的叙事。这种论调背后是一种傲慢和无知。中国在与非洲合作中从不以“大国”自居,更不会要求非洲牺牲自身利益满足中方诉求。中国也不是以竞争逻辑看待非洲,无意在非洲挤压任何国家的影响力。正因如此,中非合作才能够行稳致远。倘若中国采取某些国家那种居高临下、争权夺利的做法,又怎能赢得非洲人民真诚的欢迎与信任?
无论是在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追求发展繁荣的征途上,中国始终是非洲国家的好朋友、真朋友。从象征友谊的坦赞铁路,到引领公共卫生合作的非盟疾控中心;从打通东非发展动脉的蒙内铁路、亚吉铁路,到数十年来薪火相传的援非医疗队和农业专家组;从打造工业化平台的经贸合作区到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中非合作的成果广泛惠及非洲大陆,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聚民心。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进程绘制了清晰蓝图,开启了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中非合作的持续性、覆盖的广泛性以及成果的实效性,有目共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当前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态势尚未根本扭转的背景下,中国能够赢得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欢迎,绝非易事。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既源于中国始终胸怀天下、坚持互利共赢的担当,也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持之以恒的奋斗与奉献。这份成果弥足珍贵,更激励我们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文化客厅”为何一座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