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成都市民周女士最近总被鼻炎“缠”着,“年年秋天都这样,以为是着凉,吃了感冒药也不管用。”到医院一查,才知道是秋季过敏性鼻炎又犯了。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过敏反应科梁丹教授介绍,从8月初开始,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持续上升,目前已占科室接诊量的50%-60%,9月份门诊量相比7月份提升了30%左右,这波 “过敏潮”通常要到10月中下旬才会逐渐缓解。在过敏性疾病高发的秋季,如何有效防治过敏性鼻炎?治疗上有哪些最新进展?日常如何防护?9月25日,记者采访了梁丹教授,一起聊聊过敏性鼻炎的防治。
梁丹教授(右一)在义诊中
秋季过敏的 “元凶” 是谁?
梁丹教授解释,西南地区秋季过敏性鼻炎的“致敏军团”,比北方更“多样”,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是花粉。虽然四川没有北方大规模的蒿草、豚草,但城市绿化中的的蒿属植物、藜科植物,在 9-10 月会释放花粉。秋季多微风,花粉能顺着风飘进城区,甚至钻进紧闭的窗户缝隙,对过敏体质人群 “围追堵截”。
第二类是霉菌。四川秋季多雨,雨后潮湿的墙角、花盆底、落叶堆里,霉菌会大量滋生,它们的孢子混在空气中,被吸入鼻腔后,会加重过敏反应。“很多人家里阳台养了花,秋天浇水后不及时清理积水,就成了霉菌的‘温床’。”
第三类是尘螨。虽然尘螨是常年过敏原,但四川秋季气温适宜(15-25℃),加上空气潮湿,床垫、沙发、换季的厚被褥里,尘螨会大量繁殖。尤其成都人喜欢用棉絮被,长时间存放后不晾晒,一盖就容易诱发过敏。
患者常把鼻炎当感冒治?二者到底怎么区分?
梁丹教授指出,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的区别其实很清晰,尤其在四川潮湿的秋季,更要学会分辨。
过敏性鼻炎是“过敏体质 + 接触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核心症状集中在鼻部和眼部——连续打喷嚏(常一次打5-10个)、流清水样鼻涕、鼻痒(像有小虫爬)、眼睛发红发痒,一般没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且症状会反复数周甚至数月;而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除了鼻塞、流涕,还会伴有发热、咽痛、乏力等,通常1周左右就能缓解。
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因长期忽视,让鼻炎逐渐“牵连”其他器官。梁丹分享了一个四川患者的案例:一位乐山市民秋季鼻炎发作,鼻塞严重时用嘴呼吸,时间久了引发咽炎,后来又出现咳嗽、气喘,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合并了哮喘。
治疗过敏性鼻炎该怎么选药?
梁丹教授介绍,不同症状的鼻炎,用药方案不同,要分级用药。
轻度症状(偶尔打喷嚏、鼻痒)可选用鼻用抗组胺药或口服抗组胺药,快速缓解不适,适合偶尔发作的人群。
中重度症状(频繁喷嚏、鼻塞影响睡眠)首选鼻用激素,“很多人担心激素副作用,其实鼻用激素全身吸收少,关键是规律使用,至少用两周才能压下炎症”;合并哮喘或鼻塞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尤其适合四川冬季寒冷时,预防哮喘发作。
对于常规药物效果不佳的难治性中重度患者,梁丹提到了新的治疗选择——生物制剂。比如国内首个获批用于18岁以上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IL-4Ra单抗,能精准阻断过敏炎症的关键因子,从源头控制症状,快速缓解鼻塞、喷嚏等症状。“针对秋季鼻炎,一般使用3针就能平稳度过花粉季和霉菌活跃期。此外,国外也有其他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抗IgE治疗药物,但目前在我国尚未获批该适应症。”
此外,脱敏治疗也是长期方案之一。“如果明确对尘螨或蒿属花粉过敏,可尝试脱敏治疗,疗程需 3 年左右。”
患者日常如何做好防护?
梁丹教授强调,秋季鼻炎虽易反复,但通过科学防护和规范治疗,能有效控制症状,甚至减少发作频率。
首先要“精准防护”,明确自己的过敏原后,针对性避开——对花粉过敏就少去草丛,对霉菌过敏就做好防潮,对尘螨过敏就勤晒被褥;其次要“规范用药”,别见好就收,也别盲目加量,按疗程使用,让炎症彻底消退;最后要“定期复查”,尤其儿童和常年发作的患者,每 1-2 年查一次过敏原,根据身体变化调整方案。
“过敏性鼻炎患者要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平时多锻炼,增强呼吸道抵抗力。”梁丹教授提醒,若鼻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别硬扛,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或过敏科就诊,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