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女权这个词儿频频出现,不少女性觉得自己处于性别弱势。其实如果跟100年前相比,现在的女权已经有了惊人的提高。以北京为例,现在写字楼里甚至呈现了“阴盛阳衰”的状态。可以说,100年来,中国逐步摆脱贫弱走向独立自强的过程,与中国女性摆脱传统束缚、独立自强的过程,几乎完全同步。当年社会精英为女性权利奔走呼吁,其实就是将女性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进步、解放关联在一起的。
那么100年前女性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呢?《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这本书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当时北京女性的普遍状态,如今读来,令人唏嘘。
劳作的女人:20世纪初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美]程为坤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07
先看一下当时北京的大致状况。辛亥革命后,满清倒台,京城大量的满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北京历来是一座消费型城市,吃皇粮的人骤然减少,导致经济萎缩,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多数人口处于底层,而大量女性则处于底层的底层。
贫困迫使她们走出家门寻找谋生的机会。要知道,在传统时代女性受儒家文化和礼教的束缚,抛头露面谋生是可耻的。
为什么这本书的题目中有“城市空间”这个关键词呢?因为传统时代的社会空间是不属于女性的,女性除了逢年过年回娘家或逛庙会,基本上都生活在幽闭环境中,也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社会不属于她们,重点体现在不给她们提供谋生机会。
事实上,女性一旦走出家门确实面临比男性更多的风险。当时的北京,女性被绑架、拐卖和性骚扰的情况屡屡见诸报端。由于当时公共空间的女性很少,警察会很留意街头的女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往往就会上前盘问,而且确实发现了不少被拐卖的案例。
民国建立后,北京的公共空间逐渐扩大,开始渐渐接受女性。个别皇家园林被辟为公园,戏园子、电影院逐渐允许女性进入,学校开始接纳女学生等等。可是如果从独立挣钱谋生的角度看,女性依然缺乏机会。女教师、女护士、女工人在当时的北京是极少的。底层男性可以做工匠、警察、车夫、店员、厨师、搬运工、小贩儿,女性能挣钱的工作则是,洗衣缝补、家政服务、当三姑六婆、当乞丐、当妓女、做戏子。当时,甚至有一些满人女性为生活所迫,就去街上拉人力车,因为力量不如男性被歧视,甚至女扮男装拉车。满人女性能当人力车夫,还得益于她们没有缠足的传统。汉人女性想出卖这样的苦力都没有可能性。
当时年纪较大女性的谋生手段,除了缝洗衣服之外,主要是做家政。为此,北京发展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行业,家政中介,当时叫老妈店,鼎盛时一度有上千家。这种中介主要服务于那些以难民身份涌入北京的妇女。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一些年轻的女性被迫以性谋生。比如,当妓女,做小妾,当戏子。这里说的戏子有提供性服务的成分,与今天的演员是不同的概念。100年前的北京是一座男女比例失调的城市,全城人口大约80万人口,女性约20万。这本书里提供的数据说,从事“性工作”的女性,一度有上万人之多。1920年代,进步人士如李大钊等曾在报纸上呼吁“消灭卖淫”,发起废娼运动,但是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当时有人在报纸上说,不管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禁绝卖淫,因为社会环境剥夺了女性的机会和尊严,除非社会有根本性的变革。
回望100年前北京女性的生存状态,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判断一个时代是否进步,女性生存状态是一个重要维度。儒家文化向来强调“男女有别”,宋代开始强化了对女性的束缚,给她们缠足,把她们幽闭,成为家族的生育工具,成为男性的附庸和财产。当女性能够走出幽闭进入公共空间,有了与男性一样的谋生机会,能够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依赖,女权才能真正提高和获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