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国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印发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办好乡村特色文体活动。支持各地举办村跑、村舞、村BA、村歌等富有乡情乡韵的“村字号”活动,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全方位展示乡村美景、文化底蕴,丰富乡村消费场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村字号”文体活动为群众提供的不仅是一个舞台,更是激活乡村活力、带动村民增收、助推全面振兴的“动力引擎”。如,从贵州“村超”的绿茵场到“村T”的秀台,乡土热情激活了消费的“一池春水”;广东中山沙溪镇的村“冠军牛”成了形象大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既打响篮球文化品牌,又为当地服装产业引流。
山东的“村字号”更是花样繁多:章丘铁锅匠人开直播打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似从千年历史中穿越而来,直播间人数曾一度突破20万;寿光数字大棚里孕育的不仅是“中国菜篮子”的科技含量,更传承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日照市非遗村晚+演出,将传统戏剧曲艺和渔文化民俗完美结合,带来一场场传统与现代相谐的视听盛宴,唤起观众对乡土的深情共鸣……
“村字号”活动的核心魅力,在于扎根乡土、贴近村民,既展现出群众们努力拼搏、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也让更多乡村风土人情被看见、被发掘,让乡村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认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但“村字号”文体活动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若想跳出“一阵风”的困境,真正燃动持久的“美好旋律”,还需在特色、融合、协同上找突破、下功夫。
深挖特色优势,让“泥土的芬芳”更加浓郁。“村字号”的生命力,藏在每一片乡土独有的记忆与风情里。丢掉特色的模仿,再热闹也只是“无根的盆景”,唯有扎根本土,才能长出“有魂的风景”。如,浙江金华通过“村晚”“村歌”等活动,结合村庄历史创作《共富塘头郑》等村歌,既借活动推动环境整治,又串联起文旅融合的产业链,吸引游客15万人次,带动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这份成效印证了“特色既优势”,从“泥土的芬芳中”才可以生长出美丽的乡村振兴之花。
创新融合,勿忘“丰收的味道”。“村字号”不能只停留在“看个热闹”,要让“文化热度”转化为“产业温度”,让“活动流量”变成“增收增量”,关键在“融合”二字。如,贵州榕江“村超”,火爆后结合当地实际,借势发展“超好吃”“超好玩”等“超经济”,举办美食足球友谊赛,把酸汤鱼、卷粉等特色美食端到赛场边,既丰富了活动体验,又带动了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也跟着受益。当乡村文化不再是被观赏的“盆景”,而是可参与的“生态”,便能激发出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多方协同,坚持“村字当头”才能持续发展。体育搭台,文化唱戏。从“村超”到“村BA”,从“村跑”到“村舞”,一系列“村”字头文体文旅活动持续火爆,其核心是群众为主体、以特色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若脱离了村民主体,靠外部“输血”硬推,再光鲜的活动也难以持久。要让“村字号”走得远,需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如,完善交通、厕所等基础设施;组织村民参与活动策划、服务运营,让大家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引入专业团队指导品牌运营、短视频宣传。唯有坚持“村字当头、村民为主”,才能实现从“外部推动”到“内生驱动”的转变,避免“昙花一现”式发展,让“村字号”活动真正成为乡村的“常驻节目”。
“村字头”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场热闹的聚会。它塑造着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参与者磨砺意志、收获成长。当更多“村字号”活动在田野间唱响,当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笑容越来越甜,乡村振兴的“美好旋律”必将更加嘹亮,乡亲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