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两万太平军将士,踏上了北伐的征程。仅过了五个月时间,太平军就进入天津境内,距离清朝的都城北京咫尺之遥。此时太平军的兵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发展到了四万余人。不过,他们最终却功亏一篑,非但未能攻入北京,反而全军覆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试着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固守待援
1853年9月29日,太平军在临洺关击败清军,接连攻克直隶境内的沙河、任县、隆平、柏乡、赵州、栾城,兵锋直抵正定城南。此时的太平军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北上,由正定、保定,直取北京,另一个是折向东路,夺取天津后,再向北京进军。
太平军进入直隶后,引起了清廷的震动,咸丰帝急忙调兵重兵,驻防保定一线。林凤祥、李开芳对此有所了解,于是他们选择了第二条线路,并于10月29日占领天津西南静海的独流镇。就在太平军打算攻取天津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天津城西北的芥园河堤决口,“静海、沧州一带弥望汪洋,歧途皆为水没,仅余大道,津城西南亦然”。另外,僧格林沁、胜保等率领清军抵达天津,对太平军进行围堵。在这种情况下,林凤祥、李开芳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放弃机动作战,而是固守待援。
二、被迫突围
北伐军本来就是孤军深入,之所以能够从天京打到天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采取机动作战的方式。太平军的北伐部队转战数省,始终将清朝的围追部队甩在后面,并且利用攻城略地的机会,来扩充军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然而,林凤祥、李开芳却在天津郊外停了下来,这就给了清军围困的机会。当时已经到了冬季,北方天气寒冷,而太平军大多是南方人,而且粮草供给也出现了问题。如果,他们仍然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夺取新的城镇,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后勤问题。
坚守独流镇数月后,太平军被迫放弃这里,于是在1854年2月5日突围南下。太平军于2月6日占据河间束城镇,清军马队随之而来,接着又是一场围困。3月7日,太平军突出重围,抵达阜城,很快又遭到清军的包围。后虽然再度突围,但始终无法摆脱清军。
三、后援不继
按照太平天国最初的计划,北伐军并非只有一支,而是四支,“四路调有,合入平定该处”。可是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其他三支并没有派出去,因此林凤祥、李开芳所部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对此李开芳被俘后曾说,“在南京时,听说要打发人到长安、河南”。
为支援北伐军,太平天国还是派出了援军。援军共7500人,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率领,他们由安徽境内北上,打到了山东临清,距离阜城仅100余公里。但由于消息不通,这支太平军未能继续北上,反而全军覆没。
之后,太平天国又派燕王秦日纲率领第二次北伐援军前往增援。但此时清朝已经严密布防,秦日纲在舒城杨家店战败后撤回,并向东王杨秀清禀告:“北路妖兵甚多,兵单难往”。被困的北伐将士苦望援兵,但却渺无音讯,最终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