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和中秋节,八天小长假,朋友圈已经被“聚会局”“出游照”“假日计划表”刷屏。可你知道吗,古人的假日场景其实也跟我们今天有几分相似。
朋友聚会、出门游春、运动健身……在江苏省内的博物馆里,就藏着不少关于古人假期娱乐的“小心思”。它们不仅还原古人聚会现场,还悄悄告诉我们:古人的假期,也精彩纷呈。
朋友聚会:魏晋风度的“假日局”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南墓壁描绘的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的画像;北墓壁描绘的则是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的画像,8个人席地而坐,以不同姿态体现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嵇康头梳双髻,目送秋鸿,手弹五弦;阮籍身着长袍,一手支皮嵇康目送秋鸿抚五弦琴,阮籍作长啸状,山涛执杯欲饮,王戎手持玉如意,人物神态精准传递魏晋名士风骨。画面突破时空限制,将相隔七百年的荣启期与七贤并置,体现南朝"贵在肆志"的审美追求。
“竹林七贤”代表着魏晋名士的潇洒与隐逸,更象征了士人精神的映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就像我们今天假期里说的“去山里躺几天”。
文人雅集:核桃里的“高端局”
无锡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把“假日雅集”浓缩在一颗胡桃核里。
这颗直径仅 3 厘米的核雕,主题源自北宋米芾所记的“西园雅集”:十九位文人雅士齐聚园林,吟诗、观画、听琴。雕刻技法上,它融合了阴刻、圆雕、镂雕、浮雕,利用果核的起伏巧妙布局,山石、树木、人物都层次分明。不禁让人感叹:古人过节的精致程度,连度假局都要刻进艺术品。
赤壁夜游:橄榄核上的“水上派对”
常熟博物馆的清·“乾隆乙丑年造,仙传杜士元”款橄榄核舟,刻的是苏东坡夜游赤壁的故事。
橄榄核舟长 3.6 厘米,却刻出一条小舟,船舱窗户可开合,舱内外酒具、鱼篓、书卷应有尽有。人物衣纹细腻,神态各异。底部还刻有“乾隆乙丑年造,仙传杜士元”款识。
核舟艺术起源于明代,常熟人王毅首创《赤壁夜游图》核舟,杜士元则在清代延续并发展。想象一下,那是宋代文人们最浪漫的假期方式——夜晚泛舟江上,吟诗饮酒,吹风赏月。
出游踏青:唐代“假日大片”
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的唐·贵妇出游木俑,五件成组:骑马女俑、牵马男俑、两侍女和一匹高大坐骑。
骑马女俑挽高髻,身披风衣,气度雍容。随从和侍女恭谨随行,场景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呼应。木俑线条流畅,服饰、发式细致刻画,还原了唐代女性盛装出游的风貌。这大概就是唐代版的“假日出街大片”,从发髻到衣饰都要精致在线。
运动健身:唐代的“体育局”
扬州博物馆的唐·打马球纹铜镜,直径 18.5 厘米,背面刻着四名骑士纵马击球。
马球原本起源于波斯,汉代传入中国,唐代尤为盛行。它不仅是贵族运动,还是军队的训练方式。考古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现存打马球图案的铜镜仅三件,可见此镜的稀有与珍贵。如今我们假期里去打球健身,古代的“健身方式”,也同样热血澎湃。
豪华出行:唐代的“座驾配置”
扬州博物馆还有一件唐·白釉褐彩轿车,出土于扬州薛庄墓地。
这是一辆牛驾舆车:篷顶饰宝相花,车内端坐贵妇,驭者掌舵,侍从随行,甚至连小狗都雕刻在车旁。胎体洁白细腻,施青白釉,以褐彩点缀人物和装饰,工艺成熟。
这件被誉为唐代陶俑中的精品,折射出当时贵妇出行的讲究与排场。假期“豪华出街”,古人也很在行。
街头杂技:宋代的“节日表演”
镇江博物馆的宋·红陶胡人踏鼓蹴鞠像,把宋代街头的热闹表演凝固下来。
这件红陶像造型生动:深目高鼻的胡人,脚踩大鼓,同时颠着皮球。鼓与球保持平衡,充满动感。此像不仅体现中外文化交流,也展现了宋代民间的娱乐氛围。这个假期,“苏超”赛事进入淘汰赛阶段,不知道这件文物会不会“穿越”来到现代,共享“苏超”的独特魅力。
从魏晋的竹林雅集,到唐代的豪华出游,再到宋代的街头蹴鞠,古人的假期过得有声有色。这个双节假期,不妨来江苏的各个博物馆走一走,在文物里看看古人的假日生活,说不定,你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古代同款假期”。想知道江苏省各大博物馆还有哪些有趣的文物故事吗?江苏卫视《探宝说创团》节目即将上线,等你来一起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