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在天安门城楼上,怎么没有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的身影呢?
其实,这是毛主席亲自下的命令,不让任弼时参加,为什么会让他缺席如此重要的场合?
1949年3月,任弼时随着党中央进入北平,参加西苑机场阅兵。阅兵式刚结束,他的血压低压竟到了150,脉搏每分钟搏动超过110次,按说正常人的血压低压应该在60-90之间,这个数字太危险了。
任弼时的身体为什么会这么差?1928年和1929年,他两次被捕。敌人为了让他招供,用尽了各种酷刑,电刑的电流在他后背烧出了一个大洞,伤到了心脏。
虽然被组织救了出来,但任弼时已落下严重的高血压,经常头晕、倍感虚弱。哪怕这样了,他还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不肯“躺平”。1945年,任弼时当选为“五大书记”之一时,他是年纪最小的,却是身体最差的。
1949年4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持续了7天。第二天,任弼时的报告讲到一半,突然开始不对劲,脸色越来越苍白,气喘吁吁。
台下有人开始担心,在休息时建议任弼时找人代读,他实在是撑不住了,只得同意,自己继续坐在会场,直到当天大会结束。
任弼时病情恶化,不得已接受命令,停止所有工作,到玉泉山休养。5月8日,毛主席派人送来了一缸金鱼,供他闲时观赏,希望他好好休养。
休养日子里,任弼时可以说是最“难伺候”的病人了,为什么这么说?医生限制他工作,他就让秘书每天读电报;听到解放军又打胜仗了,他激动得血压直飙,医生只能劝他冷静。
任弼时还特别节约。家里有两辆车,一辆是苏联送的高级轿车,一辆是旧吉普车。工作人员要进城办事,他总是叮嘱先用旧车,省点汽油。
有一次,秘书的爱人半夜临产,工作人用三轮车送产妇去医院,在第二天被责备:“这种时候还省什么车?出了事怎么办?”任弼时对自己比较节俭,对别人却关怀备至。
开国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按理说,作为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应站在毛主席身边,共同见证历史时刻。可这样的身体条件,如果出现在现场,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更何况,如此激动人心的时刻,任弼时极有可能血压飙升,考虑到这一点,毛主席下令,不让他参与。
10月1日,举国欢庆,在休养所任弼时和妻子静静地坐在收音机前,听到了毛主席熟悉的湖南口音,连连感慨胜利来之不易,虽不能亲临现场,却有如身临其境,心已经在那里了。
任弼时的病情继续恶化,10月29日,苏联派两位顶级专家专程来北京为他会诊。病情有加重趋势,专家建议立即送他到苏联治疗,临行前,毛主席专门来他寓所送行,一再叮嘱要安心治病、早日康复。
1950年5月,任弼时回国,以为自己的病好了一些,要求恢复工作。毛主席考虑再三,批示同意他每天工作不超过4小时。任弼时干劲十足,把医生的话全抛到脑后,每天工作时间越来越长,经常超过8小时。
10月24日晚上,任弼时还在研究朝鲜战争的形势,10月25日清晨7点就突发脑溢血,血压升到220。
专家紧急赶来抢救,却无力回天,10月27日,任弼时离开人世,年仅46岁。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他始终初心不改,工作到最后一刻,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参考资料:人民网《没参加开国大典的任弼时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