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福建舰正进行电磁弹射试验,歼-35隐身战机迅速起飞,空警-600预警机在空中翱翔,它们都搭载着国产的强大动力。然而,当一架歼-15T舰载机飞过时,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尾喷口依旧喷射着俄制AL-31F3发动机的火焰。这让人不禁疑惑,明明连歼-20战机都已经换上了涡扇-10C发动机,为什么我们的航母主力机型歼-15T还使用“老”发动机呢?
这背后并非因为国产发动机不行,而是我们海军的精心考量和深思熟虑。要理解歼-15T仍然使用俄制发动机的原因,首先得了解舰载机发动机的特殊性。舰载机就像“海上特种兵”,需要应对比陆基飞机更为严酷的环境。海风的高盐高湿极易腐蚀发动机叶片,仿佛是在刀尖上跳舞。起飞时,舰载机需要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巨大推力,而着舰失败时,还需迅速加速复飞。
回顾2010年左右,歼-15舰载机刚开始服役时,我们的国产涡扇-10系列发动机,尽管在陆基飞机上表现优异,但尚未完全适应海洋环境的挑战。那时,唯一成熟且能满足海军需求的发动机,就是与俄罗斯苏-33舰载机相同的AL-31F3。这并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当时条件下最可行的选择。如果有人现在仍然说“国产发动机不如俄制”,那显然是与当前的技术发展脱节。2025年8月,歼-15T原型机首次亮相,搭载的正是我们为舰载机量身打造的“海太行”涡扇-10H。
这款“海太行”发动机非常强大,加力推力达13.2吨,超越了AL-31F3。更厉害的是,它可以在短短5秒钟内从怠速达到全加力,这种爆发力对舰载机至关重要。此外,它的尾喷口还经过特殊防腐处理,能够应对海洋环境的侵蚀。如今,歼-16、歼-11BG等主力战机也已经换上了国产发动机,这无疑显示了我们技术的成熟。
那么,既然国产发动机已经如此强大,为什么歼-15T依然使用俄制发动机呢?答案其实藏在一份精打细算的“库存账本”里。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16年,我们从俄罗斯进口了超过1000台AL-31系列发动机,其中大约200台是专门为海军舰载机定制的AL-31F3。这些发动机的价格不菲,每台大约500万美元,而且是为舰载机量身设计的,陆基飞机无法使用。如果现在就大规模更换国产发动机,那意味着这些价值昂贵的库存将会浪费,造成巨大的损失。
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后勤衔接”问题。辽宁舰、山东舰上的老款歼-15战机全部使用AL-31F3发动机。如果新一批歼-15T舰载机改为国产发动机,就需要同时储备两种完全不同的维修工具和备件,还要培训两批不同的技师。这不仅增加了保障压力,也可能影响航母编队的整体战斗力。就像家里有两箱同品牌但批次不同的牛奶,通常会先用完旧的,再开始使用新的。武器装备的更换也需要这种平稳过渡。
歼-15T暂时继续使用俄制发动机,本质上是“历史遗留问题的收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军工业起步时,许多重要武器装备都依赖俄罗斯技术,如S-300防空系统、基洛级潜艇和苏-27战机,这些都是当时为了快速发展所做的选择。而到了2025年,绝大多数俄制装备已经完成使命,国产装备已经全面挑起大梁。
这种变化,正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俄罗斯的苏-57战机至今仍在使用老款发动机,而我们不仅成功研制了涡扇-10H,下一步歼-35将配备更先进的涡扇-19。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彻底摆脱了“卡脖子”的困境,从过去的“买零件”到如今的“造核心”。
当然,替换“库存”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根据目前的情况,AL-31F3发动机的库存还可以支持约100架歼-15的装配,按照现有进度,预计两年内这些库存将被消耗完。而且,俄制发动机的寿命只有900小时,比国产涡扇-10H的1200小时短得多。一旦这些俄制发动机达到使用寿命,自然而然会被国产发动机替代。
最重要的是,战略安全的考虑。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的军工产能受到压力。继续依赖进口已经不再是长久之计。福建舰作为搭载电磁弹射器的先进航母,未来将与歼-35隐身战机协同作战,其动力系统必须实现100%国产化,才能在西太平洋复杂的战略博弈中保持自主权和主动权。
从AL-31F3到涡扇-10H,歼-15T发动机的演变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更换,更是中国军工从“跟跑”到“领跑”的标志。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更新,而是在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下,稳步推进全面自主、更强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