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作者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又一次看到了俄制R73格斗弹和R77中距弹的身影。这就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今已经是2025年,解放军空军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霹雳12、霹雳15系列导弹,为何在部队中依然还能看到R77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理一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一、中距弹的发展背景
所谓中距弹,就是超视距作战的核心武器,也是第四代战机的标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推出了苏27、米格29,法国有幻影2000,而美国更是一次性推出F14、F15、F16和F/A-18。这些战机都把中距弹作为空战主力武器。
不过受制于技术,当时的中距弹分为半主动和全主动两类。像美国的AIM-7、苏联的R27、意大利的阿斯派德,都是半主动导弹,需要战机持续提供引导,这对飞行员的作战灵活性影响很大。进入90年代后,各国纷纷推出全主动导弹,比如美国的AIM-120、俄罗斯的R77、法国的米卡,全面取代了旧式半主动导弹。
二、90年代的无奈选择
在八九十年代,中国战机主要依靠霹雳2、霹雳5格斗弹,仍停留在近距格斗为主的阶段。当时国内在中距弹技术上尚未突破,所以在空战中往往需要歼7系列冒着巨大风险,与对手的主力战机硬拼。
无奈之下,只能依靠进口。90年代,我国先后从俄罗斯引进70多架苏27系列战机,并配套采购了R27半主动导弹和R73格斗弹。虽然R27存在弹体庞大、抗干扰差等问题,但彼时这是空军唯一可用的中距弹,总量超过1000枚。
然而,这套装备体系与欧美差距明显,尤其是台湾地区引进幻影2000和米卡导弹之后,劣势更加凸显。
三、引进苏30与R77
为了提升战力,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又引进了约100架苏30系列战机,并配套购买R77全主动中距弹。这使得解放军首次具备主动中距弹的能力,在射程上甚至可以压制法国的米卡。虽然进口数量未公开,但考虑到苏30的规模,采购量绝不会少。
四、国产导弹的崛起
进入21世纪后,经过多年科研积累,我国在导弹领域开始逐步突破。2005年,霹雳11半主动导弹定型;2006年,霹雳12全主动导弹定型;同年歼10A、2007年歼11B先后服役。这些战机普遍配备霹雳12和霹雳8,逐渐成为空军主力。
而苏27、苏30等俄制战机在升级后,也能兼容国产导弹。不过,在苏35S引进过程中,我国仍顺带采购了新型R77-1导弹。
五、新时代的装备格局
2015年以后,我国航空工业迎来飞速发展。霹雳15定型,歼16、歼10C、歼20陆续量产,霹雳15与霹雳10成为新一代战机的标配。国产导弹在性能上,已经全面超越R73、R77。
六、为什么R77还在用?
既然国产导弹更先进,为何还要保留俄制导弹?答案其实很现实。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进口的俄制导弹,数量庞大,而且很多还在有效期内。如果提前退役,不仅浪费巨大,还会对训练、警戒等日常任务造成负担。因此,俄制R73、R77在一些部队仍被使用,主要是“发挥余热”。它们通常执行日常巡逻、警戒等任务,而一旦面对美制五代机,必然由歼20、歼35等新锐战机携带国产导弹出动。
七、尾声
如今,早期进口的苏27已经陆续退役,苏30也逐渐进入服役末期。伴随这些战机的退出,R73、R77等俄制导弹也会淡出历史舞台(苏35S除外)。这只是中国空军装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至于未来的故事,还有很多值得继续探讨。
---
改写后的版本,在保持原有逻辑的同时,增加了背景衔接和细节解释,读起来更顺畅,也更容易理解。
要不要我再帮你把这篇文章压缩成一个更短的“概要版”,方便快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