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的战列舰,通常都是排水量巨大、火炮林立、气势磅礴的庞然大物。可是,奥匈帝国在20世纪初服役的哈布斯堡级战列舰,其实排水量仅为8000多吨,远不及其他国家的战列舰庞大,但它依然被归类为战列舰。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款特殊的战列舰。
哈布斯堡级战列舰
哈布斯堡级战列舰于1899年3月13日,在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技术工厂开始建造。这个舰级共有3艘,分别是哈布斯堡号、阿帕德号和巴本贝格号。因为当时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所以舰级便以该家族的名字命名。3艘舰船都是在同一家船厂建造的,并于1904年4月5日全部完成。
哈布斯堡级的舰长为113.11米,宽19.86米,最大吃水为7.46米,标准排水量为8232吨,满载排水量为8823吨,舰员编制为638人。与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相比,哈布斯堡级的排水量确实较小,因为大多数战列舰的排水量都超过1万吨。不过,我们要看看它是否符合战列舰的标准,才能判断它是否真的算得上战列舰。
哈布斯堡级的火力配置
战列舰的特点之一是装备多座大口径舰炮,并且拥有坚固的防护装甲,主要用于远洋作战。哈布斯堡级的主炮为三座斯柯达生产的204毫米舰炮,前后各有一座,前方的主炮为双联装,后方则为单装。虽然204毫米的火炮看起来比不上其他国家战列舰上常见的大口径主炮,但根据国际标准,超过210毫米的火炮就算大口径。因此,哈布斯堡级的主炮火力完全符合战列舰的标准。虽然主炮数量只有三门,但事实上,当时德国海军的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12790吨)也仅装备了4门240毫米主炮,所以三门主炮的数量并不算少。
在副火力方面,哈布斯堡级配备了十二门150毫米的克虏伯舰炮,这些副炮能够与主炮很好地配合,适应其近海防御的需求。
哈布斯堡级的防护能力
尽管哈布斯堡级的排水量不算大,但它在防护能力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它的装甲占总排水量的四分之一,使用了经过硬化处理的克虏伯镍合金装甲板。舰船的水线主装甲带最厚为220毫米,向前后逐渐减薄至180毫米,舰艏为80毫米;主炮塔的前装甲厚度达到280毫米,两侧为210毫米,炮座的装甲厚度为135毫米;司令塔的装甲为200毫米;甲板装甲则为40毫米。
尽管哈布斯堡级的排水量不到9000吨,但其防护能力相当不错。与它同年服役的英国快速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11740吨,满载排水量13430吨)相比,哈布斯堡级的防护能力并不逊色。快速级战列舰的水线主装甲带最厚为117.8毫米,甲板装甲为76毫米,主炮塔装甲为254毫米。而哈布斯堡级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要更为出色。
哈布斯堡级的航速和续航能力
哈布斯堡级的航速为19.6节,标配煤炭量为840吨,在12节的速度下,航程可达3600海里。虽然航速不算特别快,但对于当时的战列舰来说,这个数据还是相当不错的。
战后命运
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级的三艘战列舰被作为赔偿交给了英国。然而,实力强大的英国海军显然对这些针对特定环境设计的战舰并不感兴趣。于是,在1921年,哈布斯堡级战列舰被拆解处理。
总结
尽管哈布斯堡级战列舰的排水量不如其他大型战列舰,但它依然符合战列舰的标准。凭借强大的防护能力和合适的火力配置,它在近海防御作战中依然有着不小的威慑力。它的设计体现了当时奥匈帝国海军对于舰船性能的独特理解,也见证了那个时代海军战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