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日的总统府会议上,韩国总统李在明强烈批评国内反华集会,指责其为“有损国格”和“自残行为”,并要求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来打击这种活动。这不是李在明第一次公开表态。早在9月9日,他就已将这些反华集会视为“闹事”,并指出其已超越言论自由的范畴。考虑到近期韩国对华政策的频繁调整,李在明此番强硬立场传递了多个信号,既有经济考量,也涉及到地缘政治的平衡。
李在明的强硬态度,首先是针对反华情绪对韩国经济的潜在负面影响。首尔明洞商圈一直是中国游客的重要消费地,尤其自9月29日起,免签政策生效后,该地区再度迎来繁荣的景象。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每次消费可能高达数百万韩元,如果新增一千万游客,将为韩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堪比巨额出口。然而,反华集会中的侮辱和暴力行为不仅威胁到游客的安全,还可能导致游客因被侮辱而不再光顾韩国,进而冲击到旅游和零售业。韩国政府预测,免签政策预计将带来约100万名新增游客,如果反华情绪导致游客消费下降,这将对韩国的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
经济依存性是李在明政策转变的核心原因之一。中国已连续21年稳居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韩贸易额预计达到3280.8亿美元,韩国十大财阀在中国的业务占比约35%。李在明上任后,面对美国的压力,要求“半导体脱钩”和“供应链重组”,他选择继续维护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这一决策显然是基于市场实际情况。李在明多次强调,中韩产业链紧密相连,脱钩将动摇韩国的经济基础。此次严厉打击反华集会,实质上是为保护韩国的经济利益,避免极端势力“以排外之名,行自毁之实”。
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是李在明调整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曾向韩国施压,要求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而李在明提出的“安美经中”战略,意图在安全方面依赖美国,在经济方面继续与中国保持紧密合作。然而,尹锡悦政府时期推行的“价值外交”导致了中韩关系的恶化,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份额从50%降至35%,而中国游客的数量也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李在明的连续示好,既是试图修复双边关系,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国“印太战略”的影响。他明确表示,韩国需要在中美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避免局势进一步对立。
国内政治压力也是李在明作出此决策的一个原因。保守派政客通过“中国干涉大选”以及“国家安全风险”等话题煽动反华情绪,甚至将免签政策污名化为“冒着公共安全的风险”。李在明的强硬回应,既是对这些极端言论的反击,也是为了巩固他的执政基础。韩国学者指出,如果放任反华情绪蔓延,可能会导致社会分裂,甚至威胁到政府的支持率。通过打击反华集会,李在明意在向民众传递“务实外交、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
中国驻韩使馆对反华集会的强烈反应,也为韩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提供了外部压力。自7月以来,反华集会的规模不断升级,中方多次提出交涉,要求保障在韩中国公民的安全。李在明的表态与中方的立场一致,显示出双方在维护双边关系稳定方面的共同意愿。韩国政府还计划通过加强产业合作、高层互访等方式深化对华关系,例如何时推动韩国产业部次官访华,探讨如何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并推动重启韩朝军事热线等。
李在明的这一系列举措向外界传达了明确的信号:韩国政府将在处理中美关系时,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并通过务实的外交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维护国家形象和国内稳定。不过,这条政策路径仍然面临来自保守势力的挑战以及来自美国的压力,是否能够长期保持稳定还需要观察。至少在短期内,李在明的做法为中韩关系回暖提供了契机,也为韩国经济复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