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气氛,估计压得人喘不过来。2025年9月26日,安理会对延长针对伊朗的某些制裁豁免展开表决——我们与俄罗斯一起提交的草案被否决,投票结果是4票赞成、9票反对。投票一落锤,意味着曾经对伊朗实施的那一整套核相关和金融制裁,又重新回到生效状态。
看到这里,很多人立刻把注意力放回中东局势,但我第一反应却是想起几个月前伊朗接收俄罗斯那批米格-29MK2战机的新闻画面。为什么伊朗在能选更先进机型的情况下,偏偏选择了看起来老旧的米格?今天这一投票结果,恰恰把这件事的逻辑说明得更清楚:这不是一场关于飞机好坏的技术选择,而是关于国家能否活下来的地缘政治选择。
把事情拆开来看,有四条互相连接的现实驱动了伊朗的决定:
第一,伊朗最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或内部政治动荡,而是直接、迫在眉睫的军事打击。近几个月来,以色列在言辞和行动上都在准备针对伊朗核设施的军事选项;与此同时,美国的航母和军力在波斯湾附近频繁活动。对德黑兰而言,这种“随时可能被打”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买飞机的首要目的是“立刻可用”。如果现在下单购买需要从头生产和配套的现代战机,即便选择性能很强的机型,也需要较长的交付和训练周期——乐观估计也要两三年。而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压力是以周、以月计算的,这种远水救不了近火。相反,俄罗斯能提供的米格-29经过翻新后,几乎是“现货”交付,几个月内即可形成初步战斗力。
第三,伊朗自身长期使用苏系战机,维护体系、地勤经验、飞行员训练基础都与米格一脉相承。新购的教练机也是为苏系战机准备的,这意味着飞行员只需较短时间适应便能上战斗值班。这种“即插即用”的可操作性,是高端新机型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运输与支付的现实约束。俄罗斯与伊朗之间隔着里海,物资可以经里海直接输送,不必穿越第三国、躲避制裁检查——这条通道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极其重要。一旦联合国制裁重新生效,伊朗在全球银行体系里进行美元结算将受到严重限制,使用主流金融渠道购买高端武器几乎不可能。俄伊之间早已发展出绕开西方金融体系的结算方式和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伊朗向俄提供无人机与其他装备,俄罗斯以翻新的战机回报,这避免了大量外汇流动的障碍。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就能看清伊朗选择米格-29而不是更先进东方战机的深层原因。米格-29并非为了在技术上压倒对手而买,而是为了在短时间内、以可承受的代价,补强防空、延缓进攻、保存国家关键设施的生存能力。它更像是一种“立刻可用的防火车”,而不是一辆需要多年才会到位的豪华消防车。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出售尖端军机时必须考虑国际影响与经济代价。对外出售高级战机不仅牵涉技术保密、还可能影响和西方大公司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合作关系——这对于一些民用航空企业来说,是不可承受的商业风险。出于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和国际形象的考虑,我们对军售向来慎重,这和俄罗斯“已经被制裁无所谓”的处境完全不同。
再从军事体系的角度看,单架先进战机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融入完整的作战体系:预警机、地面雷达、数据链、电子战支援等。如果缺乏这一整套配套,哪怕性能再优越的飞机,也可能在现代空战中无法发挥全部效力。伊朗目前在预警与雷达网络上存在短板,米格-29作为现有防空体系的补丁,能更快、更实际地发挥作用。
最后,这也是一种地缘政治信号:购买并依赖俄罗斯,不仅是买装备,更是在用行动把自己捆绑进俄方的战略保护伞里。对外界——尤其是美国和以色列——来说,这一选择传递的是一种讯息:对伊朗动武,意味着要面对俄方及其后果。
综上所述,安理会投票虽让人遗憾,但也把伊朗为何选择米格-29的逻辑彻底照亮了:在外部封锁、军事威胁和经济压力的多重夹击下,伊朗做出的是一项务实而无奈的生存选择——它看重的不是短期的“漂亮性能数据”,而是能立刻到手、能保证供应、能提供战略庇护的现实能力。在残酷的国际现实面前,活下去,永远比活得漂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