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丽水10月4日消息(记者 杨正弘)想象这样一杯茶:它来自海拔1412米的高山荒野,茶树与樱花树相伴而生。冲泡时,茶汤澄澈,既有山野的凛冽气息,又带着淡淡花香,入口回甘绵长。
这杯产自浙江庆元的荒野茶,正从深山走向世界。在国外,它的最高售价曾达24.63万元每斤;在杭州、上海等城市,茶友们争相购买,形成一股消费新风尚。
茶艺师正在冲泡荒野茶(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庆元,这个偏远的山区县,如何让一片荒野茶叶创造出如此价值?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产业发展智慧?
千米高山,正见证一片茶叶的价值蜕变。
在庆元江根乡,连片的荒野茶树与周边生态自然共生,这里的基地刚获得首批生态低碳茶园认证。
“庆元荒野茶”特指庆元区域内,海拔800米以上纯自然生长或人工栽培后荒芜多年,且树龄50年以上茶树采制的茶叶。
据《茶叶通史》记载,唐代以来,庆元就是处州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两代,庆元茶曾作为贡品进京。
然而,真正让这片绿叶实现价值飞跃的,是近年来的“价值重估”。2022年以来,庆元县深化“三茶统筹”新理念,创新研发、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一体化荒野茶全产业链,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活起来”。
成效立竿见影:荒野茶市场主体由5家增至17家,茶叶平均价格由60元每斤涨至800元每斤。目前,庆元荒野茶产量超13.73吨,产值9611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2万元。
荒野茶如何走出深山?
答案在于一套组合拳:资源摸排、品质溯源、文化赋能、品牌打造。
全县共摸排荒野茶1.3万亩,约90万株(丛)茶树,其中解放前百年茶树占70%,最古老为银屏山、巾子峰的茶树,树龄达600-800年。庆元向社会发布《庆元县荒野古茶树/丛保护名录》174株,对28株“茶树王”实行单片、单丛、单株挂牌保护。
工人正在采摘荒野茶(央广网发 庆元县委宣传部供图)
品质把控上,庆元制定全国首个荒野茶地方标准,“瘦金芽”等7款荒野茶产品通过SGS国际权威机构的263项检测。启动“荒野茶”溯源体系,推广“浙农码”注册,实现山场环境、茶树档案、管护记录、质检报告等数据“全链条溯源”。
文化赋能更是点睛之笔。庆元挖掘梳理巾子峰明清古茶树古茶居、银屏山“民国茶王”季观远故居、百山祖国家公园茶木淤等遗迹。连续三年举办荒野茶斗茶大赛,评选“茶王”及“十佳荒野茶”,建成荒野茶展览馆,全方位呈现庆元荒野茶的文化底蕴。
在吾际下村——该乡发展荒野茶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村”,种植面积105亩,年产值超300万元,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60余万元。
“野樱白”作为“王牌产品”,带动该乡食用菌、锥栗、酸枣糕、中草药等农特产品组团发展,形成“一茶带多品”的良性循环。
这正是庆元荒野茶产业的缩影。目前,全县培育有荒野茶主体21家,直接带动5000多农户增收。如庆元江根乡通过流转茶山增加经营性收入50万元,带动村民采茶就业,发放工资38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