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直播,很多人都看了当日盛况。数万官兵、数十个方队步伐整齐,场面恢宏,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首次公开亮相的东风-5C洲际导弹。它的出现立刻彰显了大国的战略威慑力,让人在屏幕前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几眼。
东风-5C并不是整枚导弹被一次性展示,而是由三辆专用车分别拖着弹头、二级火箭和一级火箭方阵通过广场。这种分段展示的方式让人对它的结构与规模有了直观的印象。官方没有公布全部技术细节,但结合东风-5系列的传统和外观特点,外界普遍推测其长度在三十多米、直径在三米多、全重可能接近数百吨级别,确实属于大型战略武器。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东风-5C一级火箭尾部并排排列着四个喷口,远远看去像四个大圆环。有调侃把它比作“巨型摄像头”,但实际上那是四个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喷口。设计成四个喷口并不是为了造型,而是有实用功能:多喷口可以通过调整各个喷口的推力来控制姿态,实现矢量推力修正,从而提高飞行稳定性和命中精度。同时,多燃烧室协同工作也能提供更大的总推力,以支撑沉重的导弹携带更多弹头和更远射程的需求。
了解东风-5C的性能,不能忽略东风系列的历史。中国最早在1965年就正式提出了研制洲际导弹的任务,经过长期攻关,1980年5月18日首枚东风-5在酒泉试验成功,能够跨越上万公里、精确落入预定海域。此后这个系列不断改进:东风-5A把射程和弹头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东风-5B又引入了更先进的分导多弹头与复合制导技术。每一代产品的出现,都代表着制导、推进、弹头分配等关键技术的一次跃升。
回到东风-5C,它之所以被称为“全球打击能力”的代表,有两个核心原因。第一,东风-5C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相比常用的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在单位重量上能产生更高的比冲(燃烧效率),因此能带来更大的推力和更高的有效载荷能力,这为携带更多弹头或更复杂的分导装置提供了条件。现代液体燃料技术也已经可以长期储存并随时待命,减少了以往液体燃料“临发加注”的不足。尽管液体燃料发射准备相比固体需要更多时间、常配合固定发射井使用,但这类设计与其他机动型、固体燃料的导弹形成互补,例如东风-41以固体燃料和机动发射见长,两者合力能形成既覆盖广、又灵活机动的战略威慑体系。
第二个关键是分导式多弹头(MIRV)能力。东风-5C可以携带多枚独立制导弹头,每枚弹头在再入末端可独立瞄准不同目标。这样的设计能够同时攻击多个目标,也能用诱饵和欺骗手段混淆对方的反导系统,显著增加对方拦截难度。简单来说,一枚运载体变成了多个“分身”,这对任何反导体系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能够把分导自导、多弹头、末段制导等技术整合成熟,反映出在制导与末级推进等关键领域的深厚积累。
东风-5C的亮相,不只是单一武器的展示,更是几十年国防科研与试验的结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立项到如今继续升级换代,每一步技术进步都依赖科研人员长期的攻关与试验。正是这些长期积累,构建起了国家战略 deterrence 的基础,也让普通民众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时,多了一份安全感。
当然,武器只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国家的强大还需要经济、科技、人民素质和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撑。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可行的贡献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很多人看到东风-5C时感到的那种底气一样,这种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靠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普通劳动者长期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未来,东风系列和其他战略体系可能还会持续演进升级。对公众而言,关注国家安全、尊重科研成果、理解防务建设的重要性,比空谈更多复杂论断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踏实工作,与国家共进,这是对“国泰民安”最实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