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正是这一天,日本帝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然而,在此之前,日本军方一直高喊着“为国捐躯,一亿玉碎”的口号,宣称要坚持到底。最终,压垮日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苏联百万大军的南下,以及“满洲战役”的爆发。
这场战役的起始时间是8月8日,而就在7天后,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8月19日,关东军开始向苏军投降。可以说,苏军的迅猛进攻,仅仅用了11天,就彻底打破了日军的心理防线,日军不再有继续作战的信心。那么,苏军到底是具备怎样的强大实力,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彻底让日本放弃抵抗呢? 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的局势,实际上比德国更为复杂。虽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已面临全面劣势,但他们依旧控制着中国的广泛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朝鲜等地。甚至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日军依旧占据着优势地位。美军虽然在冲绳战役中对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但日本依旧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尤其是对于本土的防御。 此外,日方的大本营始终认为,即使同盟国进攻日本本土,他们也能够守住。即使失去了部分海外领土,日军仍然打算退守满洲,这片拥有丰富资源和工业基础的土地,是他们的最后底牌。而满洲被日军在过去的岁月中建设得异常坚固,日军认为即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仍然可以稳住局势。 然而,日本的这些计划,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苏联不会进攻满洲。日军高层认为,随着纳粹德国的垮台,苏联将深陷欧洲的内耗,无法分心干涉远东问题。而且,苏联和中国民国政府在东北、外蒙古等问题上有诸多矛盾,甚至有可能支持日本。因此,苏联的介入看似不太可能。 实际上,苏联早在1945年2月就开始为对日作战做好准备。斯大林深知,一旦德国战败,美国必定要求苏联参与对日战争。尽管日军已陷入困境,但他们在中国和东南亚仍然有庞大的兵力,若英美独立进攻日本本土,战争将持续三年,且美军将付出惨重代价。此时,斯大林意识到,如果苏联南下,日军必将迅速崩溃。而苏联通过打败日本,不仅能为自己重返东北提供机会,还能为战后在远东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于是,斯大林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大连港口要实现国际化,二是中东路和南满铁路要由中苏合营,三是无需经过蒋介石同意。美国在6月的态度有所松动,杜鲁门明确表示,满洲问题应由中苏两国协商处理。然而,苏联进一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外蒙古的独立、满洲的资源使用权等,这使得中苏谈判变得极其艰难。 在此时,苏军已经做好了南下的准备。到1945年8月,苏联的远东兵力已经达到170多万人,比日本关东军的70万人还要强大。面对苏军的压倒性优势,关东军的防御准备完全没有起到作用。 广岛核爆发生后,苏联对进攻满洲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斯大林意识到,日军可能承受不了美国的连续打击,因此决定提前南下。而日本方面,由于缺乏对美国核武器数量的准确判断,导致他们未能及时做出反应。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开始了三路进攻。仅仅一天后,苏军的装甲部队已突破150公里,行军速度达到每日100公里。到8月12日,苏军的主力几乎已越过大兴安岭,日军完全失去了反击的能力。与此同时,苏联海军也开始封锁朝鲜半岛。 面对苏军的进攻,关东军的防线彻底崩溃。日军的防御工事几乎没有抵抗的能力,部分日军陷入混乱,苏军不断突破并追击。最终,8月19日,关东军指挥官山田乙三宣布投降。长春的日军开始集结投降,但战斗并未完全结束。虎头要塞的3000名日军拒绝投降,最后全军覆没。 到8月26日,日军在满洲的抵抗彻底终结,约60万关东军被俘,剩余的则被苏军歼灭。这一战,标志着日本在远东的彻底失败,也为日本的投降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