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与中国的贸易“隐身”之谜
朝鲜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有九成以上,尽管贸易量可观,但我们几乎无法在商品标签上看到“朝鲜制造”。2023年,朝鲜对华出口约为20亿人民币,2024年则预计达到24亿元。那么,为什么朝鲜的产品像“隐身”了一样呢?其实,这些商品并非完全消失,而是以“原料”的形式进入产业链,在加工后以“马甲”出现在市场上。
假发与假睫毛的原料贸易
朝鲜的“隐身”商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假发和假睫毛的原料。2023年,朝鲜出口这类原料的额外增长显著,达到了上亿美元,且几乎全部销往中国,占其全年出口的一半以上。原料大多流向山东青岛平度市,平度被誉为“睫毛之都”,市场上70%以上的假睫毛都是从这里生产的。当地的工厂大量使用来自朝鲜的毛发原料,朝鲜女性的自然生发,被认为在美妆行业中是优质的原料。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女性的头发未经过染发处理,保持原生的状态,这样的毛发在加工后变成一盒盒精致的假睫毛时,包装上印的却是“中国制造”。消费者往往看不出其原产地。
矿产资源的“隐身”
朝鲜的矿产资源也进行了类似的“隐身”处理。虽然朝鲜国土面积不大,但其铁矿、煤炭、镁矿等资源相当丰富。直到2022年之前,矿产资源一直是中朝贸易的主要部分。然而,这些矿产到达中国后,不会以“朝鲜铁矿”的名义出售。它们通常直接进入河北、辽宁等冶炼厂,炼制成钢铁,再加工成汽车零件或建筑钢材,最后以工业成品出售给消费者。因此,大多数人无法察觉到这些矿产资源的来源,尽管它们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丽参的转化
高丽参也是朝鲜出口中国的重要商品。朝鲜的高丽参因生长在独特的环境中,保健市场需求较大。然而,这些高丽参大多以“原料参”的形式进入中国,经过切片、包装或与其他食材搭配,最终成了养生礼盒。销售时,包装上标注的往往是中国品牌,只有一些关注供应链的人知道这些高丽参来自朝鲜。
朝鲜的经济困境与中国的支持
朝鲜将九成以上的出口集中在中国,并非完全出于主动选择,而是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逼迫。朝鲜长期受到美国及其盟友的经济制裁,这使得其对外经贸非常困难。朝鲜不仅难以通过其他渠道销售矿产,甚至连运输船只也因制裁问题无法在第三国停靠。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几乎没有其他能够与之做“互补生意”的国家。俄罗斯虽然是全球主要的能源和矿产出口国,但与朝鲜并没有太多的合作需求。韩国因为半岛局势,至今未与朝鲜正常开展贸易,合作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由此,中国成为了朝鲜最可靠的贸易伙伴,既能接收朝鲜的初级产品,又能为其提供急需的物资。
朝鲜对中国的依赖
2023年,朝鲜与中国的贸易占比达到了98%。报告中提到,朝鲜曾尝试将海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但由于运输时间长、缺乏冷链设备,大部分海产品到达时已经不新鲜,因此不得不转向中国东北市场,通过短途运输保持海产品的新鲜度。
朝鲜这种单一贸易模式并非其本意,更多的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开发其他市场。制裁限制了朝鲜更新港口设备和提升产品加工能力的能力,而简单的包装和低水平的加工更是让其很难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朝鲜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中国,至少能够保证物资的稳定供应。
中朝贸易的互利互惠
对于中国而言,朝鲜的初级产品正好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的空缺。例如,假发原料虽然中国也有毛发回收,但原生毛发供应不足,朝鲜的原料完美补充了这一不足。再比如,虽然中国是铁矿进口大国,但从朝鲜进口的铁矿能直接送到东北冶炼厂,节省了长途运输的成本。
对于朝鲜来说,这笔贸易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朝鲜的能源、粮食等物资供应将变得更加紧张,工业生产甚至可能停滞不前。
未来的可能性
朝鲜在这笔贸易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例如,它已开始尝试对部分海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如将海鲜做成鱼罐头,将人参切片包装。尽管这些尝试尚未大规模开展,但这是朝鲜摆脱“仅卖原料”困境的第一步。
如果外部环境得到改善,朝鲜能够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未来我们或许能够在市场上看到“朝鲜制造”的成品,而不仅仅是“隐身”的原料。
总结
中朝贸易的持续发展,核心在于双方能够互相满足需求。朝鲜通过出口初级产品换取急需的民生、工业物资,而中国则通过进口这些产品来填补产业链的短缺,双方形成了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在这笔贸易的推动下,朝鲜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也为两国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