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行业应用度如何?
2025-10-04
之前因为和很多老朋友聊天,才知道,现在牛羊肉的降价是因为什么,更主要的是,我们的现代化依旧还是很遥远。
老家虽然有了很多农场,但很多劳作依旧还是人工,人工还不便宜,但这是会针对农场主来说,而对于我们老家的那些去干活的,一小时才几块钱。
就是这几块钱,老家人依旧抢着去干,不知道什么都内卷到了农村。可能农村的父母都可以支撑了孩子读书,但孩子上班太贵了,支撑不了。
也不能让孩子回来啊,那就只能自己也内卷起来吧。
小时候,农村还是那个农村,大家好像没有什么紧迫感,而现在,不知道是买房买车的压力还是因为彩礼成家的压力,大家都在拼命干活挣钱,但好像依旧也什么都没有改变!
继续说到人工,农场什么时候才会想到现代化工业化?
当有门槛的时候,当我的父母辈离去的时候,或许那个时候并不是谁都可以包块地就做点事了,那个时候人口也就少了。
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工太贵的问题,但很多企业基本上也几乎不用机器人,就导致了产业开始转移,转移到南美等老牌发达国家,比如牛羊肉养殖通过日本等国家到了南美。
机器人不仅能降低人力成本,更能通过“绝对隔离”减少人员接触,从根源上降低防疫成本,避免疫病对规模化养殖的毁灭性打击。但现实是,除了屠宰环节中机械臂的常规应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仍极为罕见,多数养殖场仍依赖人工巡检、饲喂,运储环节也以传统冷链运输为主,智能化设备的缺失,成为制约农牧业降本增效的关键瓶颈。
其实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方向上,行业内长期存在两大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也间接影响了其在农牧业等特殊场景的落地路径。
一派观点坚定主张“拟人化”路线,认为人形机器人是融入现有场景的最优解。核心逻辑在于,当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从养殖场的通道宽度、屠宰台的高度,到运储仓库的货架设计,都是基于人体尺寸与操作习惯构建的。人形机器人拥有与人类相似的躯干结构、关节活动范围,无需对现有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就能快速适配养殖巡检、屠宰辅助、货物搬运等任务。例如,在养殖场中,人形机器人可像人工一样穿梭于栏舍之间,通过手部机械结构开关料槽、采集畜禽样本;在运储环节,也能灵活使用人类设计的叉车、传送带,降低场景改造的额外成本。这种“即插即用” 的适配性,让人形机器人在传统场景改造中具备天然优势。
另一派观点则提出“手指优先”的发展逻辑,认为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应聚焦于“操作精度”而非“形态模仿”。该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在复杂任务中领先其他生物,关键并非在于移动能力,而是大脑的决策能力与手指的精细操作能力——大脑负责判断任务需求,手指负责执行精准动作。因此,机器人的发展应优先强化“手部”机械结构与AI决策系统,移动功能可根据场景需求简化或外置。
这种观念类似当年的丰田生产线招聘,我明明要的是一双手,怎么来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