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活动
时间:12月13日-14日上海
形式:会前训练营+高峰论坛+展位交流
【点击蓝色项目名称了解详情】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句外科医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自嘲,道出了这个群体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一边是周末经常无休,一边是年假经常弃休,当外人惊叹于手术台上外科医生的从容和优雅时,却很少有人看到他们背后常年无休的疲惫身影。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2023年),我国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长为52.4小时,三级医院医师每周工作时长可达58.6小时,远超《劳动法》“每周不超过40小时”的规定,而外科医生因手术、查房、会诊等额外任务,实际工作时间更是显著高于均值。
为什么外科医生的休息权利如此难以保障?当我们把镜头推向无影灯下的世界,才发现——“休假”二字背后,是技术、责任、文化与系统多重枷锁下的无奈。
-01-系统囚徒:流水线上的手术刀
外科医生是医疗系统高效运转的核心齿轮,却也成了最无法停转的那一个。
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是最现实的原因。
欧美发达国家每千人口外科医生数普遍在0.9-1.2之间,而根据推算,我国每千人口外科医生数仅约0.3,一个医生休假,意味着其他同事要额外承担30%以上的工作量。
“不是不想休,是不忍心休。”有外科医生坦言,“我休一天,弟兄们就得干到晚上十点;我休一周,可能就有人会累倒。”
这种“齿轮困境”放在医疗组长身上尤为明显——系统依赖于每一个齿轮的无限运转,一旦某个齿轮停下,整个系统都有停摆的风险。
-02-责任枷锁:放得下手术刀放不下心
外科医生的手术治疗,不是一个“瞬时动作”,而是一个“连续过程”。
从术前评估、方案制定,到手术执行、术后治疗,主刀医生是贯穿全程的灵魂人物。尤其对于重大手术,患者和家属认的是“这把刀”,更是“这个人”。
如果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哪怕在度假,也必须第一时间接听电话甚至赶回病房,这不是医院的硬性要求,而是每一个外科医生的职业本能。技术的专属性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责任。许多高难度手术只有少数医生掌握,患者的生存希望牢牢系于一人之身。这种“非我不可”的技术垄断,既是荣誉,更是枷锁。
外科医生的休假悖论在于:越是优秀,越难离开。
-03-文化烙印:崇尚牺牲的荣耀勋章
“通宵夜班后又无缝衔接上了十多小时手术”、“连续完成十多台手术一直干到凌晨”、“女儿生日再次缺席”……这些歌颂奉献的故事在医学界常被传为“佳话”,无形中塑造了一种价值观:越是能熬、越是能扛,就越是“好医生”。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道德绑架下,休假反而成了“不够敬业”的表现。
有时候你提休假,领导虽然批准,但会补一句“尽量别赶在手术高峰”,可外科什么时候不是高峰?
当牺牲被歌颂,正当的休息也成了罪过。
-04-心理牢笼:自我驱动的永不满足
外科医生往往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自我驱动力,但这个群体也最容易陷入“自我驱动的牢笼”。
“我一天不来,病人就要多等一天;我休息一周,可能就有危重患者会失去手术机会。”这种“被需要感”和“拯救者情结”,使得许多外科医生主动选择放弃休假。
另一方面,技术焦虑也在持续施压。
外科技术日新月异,腔镜、机器人、精准切除……新技术层出不穷。别人都在进步,你却在休息,等休假回来说不定又跟学术前沿脱节。
这种“高成就者的自我剥削”让外科医生永远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永远不敢真正停下来。
-05-破局之路:从个人挣扎到系统变革
改变这一现状,不能仅靠医生的个人坚持,更需要系统的变革和文化的重塑。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中说,“效率是把事情做对,效果是做对的事情。”
系统变革就是要从根本上做对的事情,因为不能保护医生的系统,最终也保护不了患者。
1.团队协作替代个人英雄主义
理想的模式是推行“主刀医师团队”制度:每个手术小组由至少2名技术相近的高级职称医生领衔,互为备份,一名休息,另一名可继续带组开展手术,不仅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连续性,也让医生休假成为可能。
但这种理想的模式在现实中很难推行,因为有主刀能力的高级职称医生都会申请独立带组,谁又愿意成为他人的替补?
而且,很多数医院的医疗组大多总共只有2-3人,医生梯队有时连三级查房人数都凑不齐,何来多余人员当备份?
2.建立“强制休假”的文化认同
推行“年假清零计划”,对按规定休满年假的科室给予额外绩效奖励,让休假成为值得鼓励的行为,而不是需要隐瞒的秘密。
但是,决定这项制度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是绩效奖励的力度有多大?如果休假没有奖励,或奖励远远赶不上休假带来的奖金的减少,这样的“文化认同”无异于纸上谈兵。
3.医疗资源的均衡化布局
通过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推进,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减轻顶尖医院的手术压力。
或许,只有当每一个外科医生都不是无可替代时,真正的休息才会到来。